今年以来,咸阳市旬邑县太村镇刘家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抓班子建设促能力提升、抓效能目标促科学发展、抓党的宗旨促干群关系、抓集体经济促致富增收”四大举措,带领贫困群众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使扶贫工作有力度,更有温度,赢得了贫困群众的赞扬。
抓班子建设促能力提升。俗话说“群雁高飞头雁领”,在今年县镇换届工作中,我们提前谋划,充分酝酿,配齐配强了支部委员会班子;建立了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信息库,3名正职后备干部、5名副职后备干部,形成了干部梯次培养格局;严格的党内组织生活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支部班子以身作则,发挥示范作用,带头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带头讲党课,邀请村老党员讲授“好作风好传统”主题党课,组织党员扎实开展以重温入党誓词、集中缴纳党费、专题学习提升为载体的“主题党日”活动等,积极推行“周安排、月总结”制度,确保全体两委会班子为脱贫攻坚出策出力。
抓效能目标促科学发展。该村支部从今年第一天起,便把近期的目标定为制定发展规划,增加农民收入。支部成员白天挨家挨户上门走访登记,征求群众对村发展的建议,晚上则逐一整理调研材料。通过为期两个月的在走访调研和村民座谈,各户的人口、耕地、住房、种植、养殖、劳务输出、经济收入、家庭开支等基本情况甚至私人之间的债权债务、邻里关系了然于心。按照“长短结合、突出特色、龙头带动、连片推进、全域覆盖”的总体要求,制定了刘家村发展五年规划,在接下来五年中,重点培育苹果、玉米“二大主导产业”和高粱种植、畜禽养殖“二大特色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三大主体”,带动实现“村有增收项目、户有脱贫门路”,推动刘家村群众脱贫致富。
抓党的宗旨促干群关系。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贫困户顺利脱贫,就要先从最贫困的群众中着手,啃下这个“硬骨头”,刘家村支部班子就如是做。全村都对这个人的名字有了深刻印象,他就是村里穷得叮当响的刘转合。刘转合40好几了,家中有年近70岁的老母亲和一个思想不正常的孩子,一家3口住的是3间“晴天见日头,雨天水浇头”的瓦房,院内四周杂草丛生,院子正面是一个村中“稀缺”的土门楼,院墙有一节、没一节,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是一个早已废弃的老桩基。大家都在想,这样的一个“烂干”,谁帮谁倒霉。记得有一次中午3点钟,支部一行3人走到院子中间时,村上的支部书记刘明放连喊了几声“转合、转合……”一直没人应声,当人们走进他的屋子时他还在蒙头大睡。当刘书记摇醒他后,他才揉了揉睡眼惺忪的双眼,慢吞吞的坐了起来。“大晌午的你睡里啥觉吗?”村上的刘书记说到。“不睡觉,弄啥呀?”“快起来,支部班子成员来看你了。”这时刘转合才下了炕,来到了家里的“大客厅”——院子里。在院子里详细的了解了家里的情况,并就脱贫攻坚有关政策进行了宣传,刘转合打着呵欠,带听没带听的光点头。临走时,撒着布鞋象征性的往院子中央走了几步。这以后,支部班子成员只要一有空就到刘转合家里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慢慢引导他。反复叮嘱刘转合要树立发展信心,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改变贫困面貌,帮助他发展苹果、玉米产业,支部为他争取到了公益性岗位,让他每月有了600元的固定劳动收入。慢慢的,刘转合变的比原来也更勤快了,就连他上六年级的孩子也见人开始主动打招呼了。今年,转合家纳入了危房改造,家里建起了四间砖混结构厦房、门楼和2米多高的院墙,转合成了村里的“勤快人”,从地里回来时也常常能看到他脸上的笑容,见到村里人,他有时也会发根烟、开几句玩笑,这样让刘转合生活更有信心了!
抓集体经济促致富增收。刘家村以支部为龙头,以党员为核心,积极践行“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成立了村集体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25.4亩用于栽植矮化苹果,动员群众种植高产高粱55亩,栽植花椒树35亩,种植黄花5亩,养羊43只。通过产业发展带动8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为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内容时间:2018-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