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全国第五个扶贫日,落成不久的山西大同广灵县体育场内热闹非凡,一场以“激发内生动力 凝聚帮扶合力”为主题的农民广场舞大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来自该县9个乡镇的13支参赛队伍共600余人,身着色彩艳丽的服装,翩翩起舞。他们舞出了全县人民彻底摘掉“穷帽子”的精气神,也舞出了全面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将“扶志”“扶智”“扶能”三结合,激发战胜贫困内生动力,是作为全省深度贫困县的广灵县决胜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法宝”。他们通过深入挖掘培育本土优秀文化,传承孝德文化,多渠道传授扶贫技能等措施,将外部“输血”式扶贫同内部“造血”式扶贫结合起来,提高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全县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正逐渐摒弃“等靠要”等错误思想,从“要我脱贫”转向“我要脱贫”。
“扶志”激发了脱贫志气
扶贫先扶志,关键在于教育引导,增强贫困群众致富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不甘于现状,重新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
广灵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成立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积极引导贫困群众改变传统的尘封陋习,倡导乐观向上的健康精神文化生活。
加斗乡西石门村试点办起了“孝德积分”超市。以“孝、善、信、勤、俭、美”六方面内容为积分标准,获得积分的村民可以在“孝德积分超市”兑换实物,以此来引导激发群众增强脱贫的志气和信心。
“自从村里办起了‘孝德积分超市’,村里孝敬公婆的‘好媳妇’多了,诚实守信的‘守信人’多了,全村老百姓的‘精气神’重新聚了起来,主动脱贫的意愿更强了。”西石门村党支部书记杨落体高兴地讲起“孝德积分超市”给村里带来的变化。
“扶智”提高了脱贫心气
扶智重在教育。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紧紧抓住教育扶智这个根本。
近年来,广灵县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今年,该县拿出全县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于奖励“三考”和教育激励;累计发放就读中职学校学生资助213.6万元,惠及学生842人;县财政先后补助180余万元,持续加大各类教育资助力度,在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的基础上,资助范围和比例均得到了大幅提升;在国家“雨露计划”的基础上,连续两年县财政都拿出专门资金用于对考入二本C类的贫困学生进行补贴,实现贫困学生考入本科院校补贴的全覆盖,今年以来补助贫困学生8425人次、635万元,进一步杜绝了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现象的发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谈及这两年广灵教育的发展变化时,广灵一中教师李德春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转变,扶智重在教育已不是一句空话。”
“扶能”增强了脱贫底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强技术培训,让贫困群众学得一技之长,是帮助其脱贫最有效的途径,也大大增强了他们脱贫的底气。
广灵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围绕手工编织、制衣、手工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家政等服务业,实施了让缺乏技能的群众掌握一项初级以上技能、已有技能的群众提升一个技能等级、转换职业的群众增加一项新技能的“扶能”“三个一”工程。为此,该县还出台了相关的培训扶持政策。此外,该县正积极谋划建设脱贫培训基地,并发挥行之有效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农民夜校”等作用,让贫困户“一技在手,脱贫有望”。今年以来培训贫困群众3200名,公益岗位等优先安排贫困群众就业347人;通过送培训、送岗位上门,实现1500多名贫困人口入企务工,月增收1000至3000元。
“去年,我们学校为‘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培训妇女110多人。今年,已经完成‘全省技能提升工程’培训两期200人,还开展了‘广灵豆宴’等特色班培训,保证了全县中高考未升学学生的兜底免费培训,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稳定脱贫。”广灵县职业技术学校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该县整合职业教育和进修教育资源,积极探索职业技术提升培训,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结合脱贫产业急需的技术和服务业所需的人才,专门聘请专家和教师授课,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内容时间:2019-01-0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13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