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吉县:紧抓“菜篮子”工程 发展设施蔬菜巩固脱贫成果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6-25  编辑:陈亚丰

【核心提示】“咱现在种这一茬小菜是在西红柿拔了的基础上种的,这些小菜收了以后,再栽植西红柿、黄瓜,一年就是两茬,这样一个棚下来能卖到3万元到4万元左右,像这5个棚,一年总收入就是17万左右。现在用的是电动卷帘和滴灌,每天也不是很忙,总比打工好,而且卖的都是现钱。”日前,吉县吉昌镇小府村大棚蔬菜种植户郑福龙信心满满地对笔者说。

郑福龙是小府村的脱贫户,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他承包了5亩地,县农林委为他提供了8万余元的政策扶贫资金,他又借贷20余万元在承包地里新建了5个蔬菜大棚。在郑福龙夫妻俩的悉心经营下,大棚效益可观,他们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去年以来,吉县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按照“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思路,紧抓“菜篮子”工程,把设施蔬菜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效的有效措施之一,一方面扩大种植规模,吸收更多的贫困户投入到蔬菜生产上来,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三新技术”,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发展新装备,提高蔬菜的产量和效益。同时,落实惠农政策,把省、市、县的惠农政策落实到村、到户,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

对郑福龙的采访结束后,笔者又来到位于屯里镇五龙宫村圪鲁自然村的吉县新鸿蔬菜专业合作社的3号蔬菜大棚,这个蔬菜大棚里种植了1.3亩的西红柿。大棚外寒意袭人,但棚内的温度却达到了27摄氏度,湿度也在40%以上,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宜西红柿的生长,几位合作社的成员正忙着采摘果实。

圪鲁村的蔬菜大棚基地依河而建,占地50亩,总投资180万元,共建设9个现代化蔬菜大棚。2017年12月底投入使用后,为壮大村集体收入、带动贫困户脱贫,村里成立了新鸿专业蔬菜合作社,吸纳村里的23户贫困户76口人参与,并鼓励大家以劳务或土地入股,村民人均年收入达5000元以上,有效巩固了村里的脱贫成果。同时,为了提高大棚效益,新鸿专业蔬菜合作社还多次组织村民参加技术培训,带领大家发展现代化设施蔬菜,提高收益。

“我每天可以挣60块钱,一年下来,打工加上分红可以挣到两万元左右。”正在大棚内采摘西红柿的黄小拴告诉笔者。

黄小拴是圪鲁村的脱贫户,丈夫因病丧失了劳动力,她平常在蔬菜大棚打工,赚取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去年,黄小拴一家搬到了村里的集中安置点,住上了新房,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五龙宫村党支部书记吕新军告诉笔者,现在种植大棚西红柿一亩地的产量在7500公斤左右,批发价2.5元一斤,每天能采摘1500公斤左右,市场上供不应求。

截至目前,吉县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860亩,主要分布在屯里镇屯里村、桑峨村、太度村、五龙宫村,吉昌镇东关村、西关村、小府村、大田窝村等临近水源、交通便利处。(通讯员 郑晓锋)


内容时间:2019-01-22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13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