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山西省永和县崭新风貌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6-23  编辑:李琳

20年来,在邮电部、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定点扶贫工作的推动下,永和县政府集思广益谋发展,广大群众不懈努力寻出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昔日贫瘠的土地焕发了勃勃生机。贫困人口数量逐渐下降,收入水平不断上升,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经济总量显著增长,综合实力普遍提升,县域经济迈上新台阶。

在人均收入方面:永和县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启动时,农民人均收入只有600余元,有2.18万人处于国家规定的贫困线以下,占农业人口的40%以上。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1455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9502元。

在经济实力方面:永和县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启动时,财政收入只有232万元、支出1731万元,财政赤字1500万元,上级每年要下拨1140万元的补贴,才能维持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经过扶贫开发,该县2009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603万元,比1994年增长了近6倍。全县实现GDP3.3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8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亿元。

在特色产业方面:永和县形成了以红枣、核桃种植为代表的主导产业。所产的红枣和核桃品质优良、种植面积广。该县现有红枣25万亩750余万株,核桃8万亩200余万株,经济林产值达到6500万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54%,经济林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75%以上。被国家林业局授予“红枣之乡”称号。

在工业经济方面: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加大煤层气勘探开发力度,力求在能源工业上寻求新突破,鼓励发展民营经济。顺康醋业公司已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黄河天然食品有限公司带动了当地红枣种植业的发展,芝泉饮品公司建成年产2000吨的白酒生产线,推动了永和县工业经济的发展。

在交通建设方面: 1992年的交通主要依靠212国道,偏远地区路面差,人民群众出行困难。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到2010年该县通车里程已达705公里,其中328省道57公里,县道7条全长达200公里,乡级公路37条317公里,村级公路131公里,23个行政村通了柏油路,占全县行政村的29.11%。

在水利建设方面:永和县如今被描述为“山顶核桃红枣,坡地梯田环绕;山脚拦土蓄水,水面鸭游鱼跳”。但在此前,永和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永和县委、县政府把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工作列入全县重点工程,2008年以来,在成功打造西峪沟流域水土保持坝滩联治工程的基础上,又先后启动实施了岔沟、木瓜沟、榆林则、东峪沟流域坝滩联治工程,完成初步治理面积3.5万亩,新增基本农田1048亩,惠及11个自然村1600余口人。2010年,又打造了150平方公里的芝河源头生态精品园区,通过实施坡改梯工程、坝滩联治工程、水保生态林工程、核桃经济林工程、小型节水灌溉工程等农田水利工程,对园区进行综合治理。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13.4%提高到2009年的17.5%。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永和县1992年长途报话线路7条,市话交换机总量600门,实占270门,农话交换机总量680门,实占165门,全县11个乡(镇)的45个行政村通电话。电话普及率仅为百人0.79部(市话普及率为每百人5.04部)。20年来,在邮电部、信息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永和县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截止到2007年底,永和县电话用户达到5287户,“十五”期间开通无线市话2880门;开通南庄光缆传输自动交换144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4400户,完成全部行政村的“村村通”工程,移动电话网络覆盖率达80%以上。

在城乡面貌方面:永和县城乡面貌变化巨大。1992年,整个县城仅有一条窄小的街道,没有高楼和广场,建筑老旧,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物。现在的永和,县城公园、广场、污水处理厂、集中供暖、医院、学校、廉租房等一大批民生工程初见雏形,一座欣欣向荣的特色山城镶嵌在吕梁山脉。2010年,永和着力推动新农村建设,解决71个村1万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5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山里人开始生活得更有质量,更有保障。

在教育事业方面:永和县通过投资兴建学校,解决了边远地区适龄儿童上学难问题,并通过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建设,使当地教学质量得以明显提升。2009年,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16所,校舍面积72812平方米,在校学生14264名,教职工1142名。2009年荣获临汾市“党政一把手教育工程”综合考核先进县称号。2010年高考上线36人,创近年最好成绩。

在文化事业方面:永和县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到2010年,每个乡镇都设有一个文化站。县文化局多次组建业余文艺宣传队,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并启动了县城文化馆建设。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完成山西卫视无线覆盖工程和有线电视网络入地工程,这些举措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在卫生事业方面:永和县逐步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2010年,该县已建立了由1所综合医院、1所中医医院、1所疾病防控中心和1所妇幼保健站组成的医疗体系;建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1所卫生监督所及11个乡级医疗卫生机构,乡村医生达147名;全县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总面积11184平方米,总床位252张,大型医疗设备CT机1台;全县卫生系统共有全民事业人员258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28人,约占到88.4%。


内容时间:2011-06-23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