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思想扶贫激活巴塘贫困村“致富宝”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4-18  编辑:刘梦迪

巴塘县在扶贫攻坚的征途上砥砺前行、摸爬滚打,经济发展初显成效,正处于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但有的群众思想过于保守,不愿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能;有的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满足现状,奋进动力不强。严重制约了巴塘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急需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该县通过前期的县委书记领队集中调研、部门负责人进村分散调研、第一书记入户“一对一”针对性调研工作后,提出“爱国守法村、感恩奋进村、和谐文明村”三创活动,列出“九大”主题措施。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爱国守法感恩团结宣传教育、“三创一示范”等工作,开展了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系列活动,逐步改掉农牧民群众“守着金饭碗讨饭”的思想,积极引导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渗透”绘制脱贫致富的蓝图。要实现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首先就要统一思想认识,激发群众的脱贫意识。今年以来,该县结合爱国守法感恩团结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大型基层群众宣讲活动19场次、小型1+N、面对面宣讲上百余场,惠及群众3万余人。全面准确宣讲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准确宣讲了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四川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全面准确宣讲了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主攻方向、重点任务、政策举措和工作要求;全面准确宣讲了扶贫攻坚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和脱贫故事。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全面了解脱贫攻坚工作,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

“村规”铺顺脱贫致富的征途。“村规民约”在加强村民自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改变落后风俗习惯,激发贫困群众奋发脱贫的热情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该县广泛征求老干部、农村党员和群众的意见,为61个贫困村制定了科学、合理、适用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包括了遵纪守法、社会治安、村风民俗、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环境卫生、违规处理、附则等。创新将该县正在实施的脱贫攻坚“三创一示范”活动纳入《村规民约》,倡导“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热爱劳动、勤俭持家、和睦相处、文明富裕”的文明风尚。该县《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村民自己的意志,从而大大增强了村民自觉遵守的主动性。目前,《村规民约》作用发挥良好,村民规矩意识明显提高,村民素质整体提高,农村精神风貌日益文明。

“引领”提振脱贫致富的信心。“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是贯穿扶贫攻坚工作的一条红线,该县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把群众的好习惯、村庄的好风气作为扶贫的关键,开展了“送健康卫生知识进家门”、“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示范引领等志愿服务活动,制作“引导农牧民群众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宣传册子5000本印发农牧民群众,引导帮助群众形成勤劳节俭、清洁卫生、学习科学技术的新观念,帮助贫困群众唤醒脱贫斗志,调动其脱贫致富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此外,全面整合文明、青年、巾帼等志愿服务队伍,完善队伍档案,形成巴塘志愿服务队电子库,明确职责分工,分赴61个贫困村开展百名志愿者进村入户引领新风尚志愿服务活动。

“醍醐”坚定脱贫致富的决心。群众身边的致富典型,最具说服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也最具示范性、带动性、引导性。该县依托省级幸福美丽生态文明示范村、感恩奋进村等创建工作,借助“道德讲堂”传递扶贫攻坚正能量。8月21日,道德讲堂活动在苏哇龙乡王大龙村拉开帷幕,道德讲堂分唱歌曲、看短片、诵经典、讲故事、作评议、作承诺6个环节。在看短片环节,与会人员投入地观看起四川省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党支部书记王家元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短片《强村背后有能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鼓励他们坚定信心、勤劳致富;在诵经典环节,大家共同诵读了藏文版《弟子规—谨》,“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从经典里学习好习惯;在讲故事环节,村支书讲述了王大龙村的发展之路,村里老人讲述了王大龙村致富带头人多吉的致富故事,激发了该村农户的内生动力,让村民将“要我富”的思想转变为“我要富”。

“自创”激发脱贫致富的动力。为全面加强村民的内生动力,该县围绕勤劳致富、崇德向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环境卫生等内容,深入开展了“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注重用“好家风”的实际行动来带动、用活动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积极创建惠民工程,争创苏哇龙乡王大龙村为省级幸福美丽生态文明示范村、德达乡上德达村为州级幸福美丽生态文明示范村和夏邛镇拉宗伙村、架炮顶村、下桑卡村,竹巴龙乡上基里村、党巴乡党巴村、松多乡吉恩龙村6个行政村为县级幸福美丽生态文明示范村;还在各贫困村设置“好人榜”和善行义举榜,激发村民荣誉感,用民间舆论的力量引导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

“添翼”加强脱贫致富的能力。“人穷穷一时,智穷穷一世”,对于脱贫村群众来说,劳动技能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该县加大劳动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针对群众致贫原因、对症下药,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术、脱贫技能教育,切实帮助贫困群众找到对症有效的脱贫良方。今年8月,该县采取“互联网+”模式借助四川省科技扶贫基金会在腾讯发起藏乡蜂农技术培训公益筹款项目,将在10月中旬邀请专家到县进行培训,实地到中心绒乡教授养蜂技术,让群众掌握养蜂技术,拓宽销售渠道,从而增收致富。

据了解,该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还将在贫困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上加大力度,组织藏汉双语宣讲团进村入户开展政策宣讲;开展五洗一清扫,灭虫、灭病犬、疾病预防知识宣传;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和爱国、守法、文明村创建,一好双强五有示范支部建设,充分发挥贫困户主动脱贫的主体作用,激发贫困户脱贫奔康内生动力。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内容时间:2016-09-27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