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福祉篇
教育:用知识改变大山的面貌
解放前,布拖没有一所学校,不规范的彝族文字只掌握在少数毕摩手中,记事、传递信息全凭脑记和口传。1954年,布拖第一所学校县民族小学建立,当时只有一个教学班3名教职工36名学生。这所学校的建立,是布拖教育的全新起点。
从此,布拖教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全民办学逐渐掀起热潮,“教育兴则百业兴”的思想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人民教育人民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成为布拖全民办学的响亮口号。全县人民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大办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村村寨寨都办起了学校。60年来,布拖已建立起从幼儿教育到高中教育层次齐全的办学体系,以及义务教育和业余教育相结合的民族教育体系。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希望工程”、“社会捐资助学工程”、“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教育扶贫工程”相继实施,给布拖民族教育发展增添无尽动力,带来新的希望。特别是近10年来,布拖抓住实施“十年行动计划”和国家西部地区扶贫攻坚等千载难逢的良机,努力改善办学条件,2003年,经过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布拖教育“两基”达标。县城中小学都得到了改扩建,完成了所有乡级学校和部分村级学校的改扩建;大力发展民族寄宿制,积极实施“两免一补”和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寄宿制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目前,全县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共有教职工1232人,公务员及工勤人员11人。全县有中小学、幼儿园及教师进修校共111所,全县有乡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30所,村级农技校171所,有扫盲、成人教育专(兼)任教师30名,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9.5%,扫盲脱盲人员巩固率为95.5%,农技培训面为30.16%。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及成人职业教育体系完备的办学体系。
如今,在布拖县的农村,房子修得最好、最高、最漂亮的是学校。寄宿制班、春蕾女子班、“一帮一”助学活动、使曾经辍学的儿童重返课堂,众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圆了入学梦;语音室、试验室、电脑班越办越多。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无一不体现着国家和社会各界对民族教育的重视和关心。
今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暖心工程·助学行动”,结合“五个一”联系工作制度和机关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活动,扩大“挂、包、帮”覆盖面,采取“1+N”办法结对帮扶全县特殊困难儿童,全县34名县级干部挂点帮扶了34所学校,63个部门(单位)帮扶了100余个班级,1010名机关党员干部定人帮扶了数千名特殊困难儿童,确保了每名“特殊困难儿童”能享受到党和政府最直接的关怀,体现在思想上的关心、精神上的激励和物质上的帮扶。
卫生:让人民健康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园
建州前,布拖无医无药,地方病、传染病肆虐,人民群众受尽疾病折磨,无数刀伤、枪伤、摔伤和重症病人、难产产妇因无法医治,不医而终,医疗卫生无从谈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得不到有效保障。
建州后,历届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医疗卫生事业得到重视,发展迅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医疗卫生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健全,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手段更加科学、合理、规范。1959年,布拖宣布消灭“天花病”,1976年以后,克山病、疟疾和“百日咳”等多种地方病和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脊髓灰质炎没有再发生。1987年布拖基本控制地甲病受到州委、州政府表彰,1988年布拖县“基本消灭疟疾”受到省政府表彰。1999年,县人民医院达到“二级乙等”医院验收标准。
全县卫生系统人员由解放初的3人,增加到现有的405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61人。全县卫生系统现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6个(县医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农合管理中心、卫生进修校、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执法大队),乡镇卫生院30个(其中,中心卫生院5个),村卫生站190个,病床总数350张,每千人口拥有病床1.98张。
看病难看病贵,历来是老百姓的一块心头石。布拖县人民医院创建“二乙”医院和“爱婴”医院的成功,不仅使县内有一所等级医院,也使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开展了全身麻醉、电子胃镜检查等新诊疗项目。整个医疗领域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强药政管理,规范收费标准,切实解决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自2009年医改工作启动以来,全县在新农合方面,及时制定完善相关工作方案,“十一五”末,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农民14.56万人,参合率达到93.11%,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群达到3095人,各级群众参保率逐年提高。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不断加强,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截至目前,以县人民医院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已完成并投入使用。布拖县人民医院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从人事制度和绩效工资分配上进行了试点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医改工作的顺利实施,切实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改善了医疗服务环境,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提高了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如今,病人足不出乡就可得到医治。在现代医疗条件下,“聋子复聪”、“瞎子复明”、“‘死人’复活”也非奇事。新法接生、剖腹产技术、母婴保健普及,母子平安上了“保险”。医疗卫生的进步,有力保障了大众健康。群众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的全面提高,促使人的健康状况好转,使人越活越年轻。让越来越多的各族群众健康幸福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园。
党和国家多年来一直关心重视民族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做了许多大实事。
1988年至1992年,国家对贫困农户进行建卡登记,纳入扶贫范围,在种养业上给予重点扶持,实施以一路一坝为主的“形象扶贫”。1992年,布拖贫困群众达到了“二·六”标准(即年人均纯收入达200元,人均占有粮达600斤),使全县建卡贫困户11061户、53470人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5.25元,年人均占有粮达到了386公斤。1994年,按照“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总体安排部署,布拖制定实施了用7年时间解决6.6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七六六扶贫攻坚计划”。七年间,国家总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近2亿元,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同时,加大了水利、交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投入,使贫困乡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
十一五期间,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扶贫工作全局,坚持以“民生工程”为主体,以解决贫困群众温饱为核心,以“八大扶贫工程”为平台,以“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为重点,以改善贫困村、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突破,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坚持整村推进,项目到村,扶持到户,认真组织实施了“三房”改造、新村扶贫、移民扶贫、产业化扶贫、劳务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社会扶贫等项目,全面贯彻全州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州委、州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的意见》,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不断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狠抓扶贫开发工作落实,使十一五期间各项工作任务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圆满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确定的各项指标任务。
在整个扶贫开发进程中,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出钱、出物、出力,“扶真贫,真扶贫”,取得了扶贫攻坚的胜利。泰国正大集团、攀钢集团、香港爱德基金会、香港苗圃行动计划等社会团体和天津农民日报记者张俊兰女士等个人,以及各上级对口帮扶单位,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布拖扶贫事业,他们无私的行动,真诚的帮助,得到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称赞。布拖各族人民,深切感受到来自国家、社会、海内外同胞的热情关爱和真诚帮助。
和谐发展篇
民族团结共发展
建县前,布拖除少量汉族、苗族居住在沿金沙江和交际河、西溪河一带外,其余人口均为彝族。旧布拖,政治上黑暗昏沌,经济上原始落后,文化上蒙昧未开,人民群众世世代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民族互不信任,相互欺压,相互攻击,冤家械斗不断,曾被称为“荒凉野蛮之地”。
建县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工作方针,打破了布拖千百年来原始形成的民族歧视和等级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民族区域自治,使少数民族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在党的培养下,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茁壮成长,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保证。布拖传统的家支势力、等级内婚、民族习惯法等一些落后观念和习俗逐步被历史淘汰,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牢固确立。家支退政,人人平等,妇女解放,婚姻自由,成为布拖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
如今,在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民族优越政策下,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亲如兄弟,交往密切,融洽相处,彝族尊称汉族为“汉族老大哥”,汉族尊称彝族为“彝族同胞”,已经形成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水乳交融关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民族之间、各地区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发展进步。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群众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秩序、讲纪律,蔚然成风。反对迷信、崇尚科学,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热爱家乡、勤劳致富成为公民自觉行动。“劳动模范”、“五好家庭”、“文明新村”、“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新人新事层出不穷。在党的阳光普照下,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生活蒸蒸日上。
维稳创安促和谐
近年来,布拖县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提升社会管理创新能力,创新机制、齐抓共管、化解矛盾、竭尽全力打造和谐通道。全县上下坚持以构建和谐布拖为总体目标,统筹推进综治维稳各项工作,统筹解决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积极应对新情况、新挑战,保持了全县大局平稳,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禁毒防艾深入推进。取非常之策,行非常之举,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大打禁毒防艾人民战争。持久开展治理利用特殊人群贩毒专项行动,禁毒“摘帽”攻坚有效推进。深入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在全州率先启动HIV大筛查,大力实施国家“十一五”重大科研艾滋病防治专项,分级管理体系、分块管理机制和“人盯人”工作模式初步形成,防艾机制不断健全,防艾网络不断完善。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加快依法治县进程,普法教育深入推进,司法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加强维稳能力建设,推进“保稳定”向“创稳定、促和谐”转变。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扎实推进“平安布拖”创建,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治安突出问题有效整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各项行动持久开展,强化企业周边环境整治,对扰乱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的现象进行集中治理,营造了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内容时间:2012-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