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广元剑阁县清潭村脱贫闯出新路子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4-12  编辑:刘梦迪

“村里借钱给我入股,今天还分了红,这样的好事到哪里去找哟。”2016年底前,当广元市剑阁县西庙乡清潭村七组87岁的太婆龙乃平拿到660元分红款时,高兴地合不拢嘴,连声向乡村及合作社领导致谢。

困苦户靠产业过上好日子

龙乃平丈夫早年去世,47岁的儿子公金国因患脑瘫,生活不能自理,母子俩靠低保度日。今年7月,龙婆婆借了5000元入股,她高兴地逢人便说:“村上帮我栽了棵摇钱树哇,做梦也没想到,我能赶上这么好的政策。”

清潭村党支部书记,飞凤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廖跃林兴奋地说:“飞凤合作社成立时间不长,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截止2016年11月,已出栏生猪500余头,实现利润近20万元,本次分红33000余元,贫困户多则分红660元,少则330元,预计明年4月再分红一次。”

“短短4个月,实现利益分红,很不容易。”西庙乡乡长郭子泉说。乡党委书记左燕更是一语点睛:“飞凤合作社有效地规避了养殖风险,解决了“空壳村”经济发展问题,农户、合作社、集体三方受益,这种模式值得大力推广。清潭村不仅闯出了产业发展新模式,也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剑阁地处四川盆地边缘,多半村庄位于山区,清潭村距离县城26公里,过去由于交通闭塞,去一趟县城基本上就靠两条腿,要走半天才能到达。2013年9月,清潭人不等不靠修好了14公里村道。然而,由于土地贫瘠,发展滞后,“贫穷”一直是这里的代名词。全村332户946人,下辖7个组,有贫困户64户186人,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仅2860元,2015年被剑阁县里列为贫困村。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的召开,发出了全面脱贫、精准扶贫的总动员,清潭人向贫穷开战的号角也随之吹响。

扶贫就要实打实,脱贫任务没商量,乡村干部心随律动、不等不靠,立即投身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国家定了调子,能否找到路子”,成为乡党委政府领导将要迈出的第一步。

面对各级各部门出台下发的各式各样的扶贫政策,尤其是各地涌现的扶贫新经验,哪个最能符合清潭村实际? 最能得到清潭人民的响应?最能保障贫困群众的利益?乡村干部和帮扶单位没少研究,也没少争论。走哪条?怎么走?一时间难有定论。

踏雪寻梅,终嗅花香。乡党委、政府领导通过入户调研,实地察看,外地寻访,终于探寻出一条既能增加贫困户收入、壮大农业合作社,又能降低周转金运行风险、解决“空壳村”集体经济问题,适合清潭村产业发展的“1234”生猪养殖模式。

所谓“1234模式”即:1个专合组织牵头;2户养殖大户实施;3种参与对象(精准扶贫户、贫困党员、村委会)入股;4方利益链接分成(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贫困户、村委会)。

清潭人形成了一套精准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上合政策、下接地气的精准扶贫好路子。

按照“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群众跟着致富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思路。飞凤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于2016年7月应运而生,入社社员50户,其中贫困户44户,收取股本金24万余元。合作社养殖生产区分A区和B区,共建设标准化猪舍6栋,1900平方米,年养殖规模可达到2500头。

借鸡生蛋谋发展

合作社与绵阳铁骑力士饲料厂签订生猪生产代养模式合同,实行猪苗、饲料、防疫、技术、产品回收五统一的订单生产模式。合同约定铁骑力士饲料厂按保底价16元/公斤回收出栏生猪,如市场价高出保底价后,企业按超出保底价部分20%的比例计增回收价格。

乡里通过贫困村建卡贫困户申请,将脱贫村20万元周转金和10万元产业发展金按每户5000元股权转入贫困户账户,贫困户将资金注入合作社入股,并与合作社签订入股代养协议。约定合作社帮贫困户全年代养生猪20头,代养生猪实行挂牌分栏饲养,饲养期间,贫困户可探视一次自己寄养的生猪。截止目前为止,全村46户精准扶贫户借出产业周转金17.0万元,年计划代养生猪680头;3户贫困党员借出产业周转金0.85万元,年计划代养生猪34头;村委会以集体名义借出产业周转金6.5万元,年计划代养生猪260头。

合作社与社员协议,生猪达到115公斤后出栏,每头生猪保守利润为150元。以合作社、贫困户、集体经济分别按54%、44%、2%的比例分红,贫困户每头可得利益66元,集体经济每头3元。每半年分一次红利,实现合作社、贫困户、集体三方受益。

抱团发展奔富路

实行生猪代养模式,实现了“小群体”对接“大市场”, 较好地解决了贫困户缺资金,缺劳力,缺项目等难题,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多数贫困户不参与养殖,“坐地等花开”。56岁的贫困户廖跃全先后作了阑尾炎、肠梗阻等手术,基本失去了劳动能力。儿子廖勇33岁,为癫痫患者,至今未婚。家庭收入微薄。拿到660元分红后,他觉得日子有奔头了。下一步,他想发展种养殖业,迈上脱贫奔康的道路。

飞凤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走“龙头企业+公司+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激活了产业发展周转金。重点解决了“三无”贫困户产业发展瓶颈缺乏问题(即无圈舍、无资金、无技术的深度贫困户)。财政资金的注入,增加了贫困户的经济收入。且整个过程实行资金封闭运行,降低了资金运行风险。

解决了“空壳村”经济发展。村委会注入的资金,可以分红;还可以收取场地租金和资源占用费,有力的改变了集体经济无收入的窘境。

有效地规避了养殖风险。参与对象与合作社签订代养协议,借支产业周转金的期限和与合作社签订代养协议的有效期限均为一年。借资周期短,降低了资金回收风险。

解决了养殖大户资金难题。因资金困难,2个养殖大户圈舍大量闲置,仅存栏生猪400余头。在农户、村委会注入资金后,现有养殖规模可达到2500头,有效利用了现有资源,确保了农户、合作社、集体三方共赢。

漫步清潭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农家,白墙黑瓦的旧式房屋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滴翠,代养基地的猪儿们长得精精神神,清潭村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带来的不仅是扶贫攻坚成效,更多的是村民们幸福的甘露……

清潭村党支部书记廖跃林介绍道:“为了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合作社党支部巳经成立。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今年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将由2860元提高到3230元,年底将实现整村脱贫。2017年,合作社的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入社的贫困户收益还将进一步提高。”

(来源:人民网)

内容时间:2016-12-09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