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年,清康熙帝下诏,在川藏咽喉的大渡河上修桥。有13个省各捐铁索一根,遂有横跨天堑的铁索桥,康熙帝赐名泸定桥。铁索桥通,汉藏商贾云集。后兴起城邦一座,以桥名泸定为名。
泸定桥头,康熙帝御碑上亲题:事无小大,期于利民;功无难易,贵于经久。230年后,这座铁索桥给中国带来一段历史传奇:冲破敌人围追堵截的中国工农红军来到泸定,他们飞夺铁索桥,越过天险大渡河,用鲜血和生命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长征名城、英雄泸定”,因桥得名,因战盛名。80年间,红色的种子在泸定大地生根发芽,指引着泸定儿女在新时期的长征路上,攻坚克难、不断前行,夺取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
飞跃天堑
十三根铁索托起一个共和国
暮色低垂,华灯初上。泸定桥东桥头的县城广场上,又到了一天最热闹的时候。
羌族大妈吆喝着售卖自己做的绣花鞋,老爷子叫卖着金黄的炸洋芋,彝族老太倚在石凳上聊天;高亢而悠扬的舞曲中,人们正在跳着盛情的锅庄舞…… 这是大渡河畔盛夏6月的一个普通傍晚,也是共和国大地上寻常的景象。
不远处,泸定桥下的大渡河在奔腾中咆哮,十三根粗壮的铁索,带着历史的斑驳,在夜色中泛着寒光。它提醒着人们,在这里曾发生过历史性一幕:在22位勇士的带领下,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飞越铁索桥,换来了这夜色中的歌舞升平。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顺利通过凉山彝区后,向大渡河挺进,到达安顺场——这里曾目睹过石达开全军覆没的千古憾事。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72年后,同样是在5月,毛泽东率领3万红军,几乎是沿着石达开的行军路线,来到了这里。此时,大渡河正值汛期,河水暴涨。红军渡河的唯一工具,只有一条翘首船。转机出现在上游160公里处。据说那里有一座铁索桥。
夺桥!毛泽东果断决定。于是,中央红军夹河而上,冒着磅礴大雨,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飞奔前进。72小时内强行军16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早上抵达泸定桥。
77岁的王永模老人,与泸定桥结缘大半生。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寻找22位夺桥勇士的下落,试图还原那段历史的细节。
“红军到来时,桥面原有的木板已被敌人拆除了八成。”王永模说,乡亲们拆了自家的门板,砍来了木头,送到桥头,让红军过河。
29日下午四时,由22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的红军突击队,爬上光溜溜的铁索,向敌阵冲去。其他战士紧随其后,抱着木板,抓着铁索,边冲锋边铺桥,为红军开辟出一条血路……30日,毛泽东走上泸定桥,他抚摸着铁索说:“应该在这里竖一块碑。”
碧血染惊涛,大渡震心魂。曾有人说,泸定桥的13根铁索,托起一个共和国。这句话,现在刻在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最显著的位置。
精神照耀
脱贫攻坚路上的急行军
飞夺泸定桥纪念园里,游人如织。大道两旁,庄严肃穆地竖立着22根方柱子,代表着当年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
纪念馆里,陈列着红军当年使用过的马刀,泸定桥头被烈火焚烧的门屋梁,乡亲们支援红军过桥的门板……老人带着孩子,老师带着学生,他们在纪念馆里伫立,凝望,思索。
无论是满头白发的王永模,用大半生时间苦苦寻找22位英雄的下落,还是摇篮边年轻的母亲们,吟唱着红歌哄孩子入眠。在泸定这片土地上,长征精神从未被遗忘。这里的人们因为“红军从我家乡过”而自豪,飞夺泸定桥的精神始终鼓舞着他们。
“飞夺泸定桥的精神,已经融入泸定大地、融入干群心灵。”在泸定县委书记陈廷全看来,这种精神,正指引着泸定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81年前,无论是枪林弹雨,还是被烧得通红的锁链,战士们勇往直前,信念坚定。81年后,尽管全县人口不到9万,尚有贫困人口近万人;尽管山大沟深,脱贫攻坚遇到一道又一道难题,泸定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庄严承诺:脱贫攻坚“不掉一乡一村,不漏一户一人”。
81年前,红军战士在磅礴大雨中急行,就着雨水吞咽着生米粒,不畏艰苦。81年后,泸定县派到各贫困村的“第一书记”,与百姓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无论骄阳还是大雨,始终奔赴在扶贫攻坚第一线。
81年前,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战斗愈苦,团结愈坚。81年后,泸定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如火如荼,全县17个民族的8.8万余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交融互促共奔小康。
“任务很重,苦难很多。但这和当年红军战士克服重重困难,飞夺泸定桥的壮举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陈廷全说,“我们要争取提前两年取得脱贫攻坚的胜利,在这片当年红军创造奇迹的地方,续写泸定新传奇,创造泸定新奇迹。”
筑路搭桥
新长征路上高歌猛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长征中,泸定人并不轻松。
全县63%的行政村、90%的贫困人口,居住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高半山区,山大沟深,交通不畅。81年前,大山大河堵截着红军的长征路;81年来,大山堵截着泸定人民的脱贫路。
“人和路、家富路、业兴路、康庄路……”在泸定县冷碛镇团结村,村民们给每条路都起了一个寄寓愿景的名字。
“康巴第一村”团结村,位于川藏咽喉二郎山隧道左侧的山谷里。虽然318国道近在咫尺,但几年前,村里还没有一条像样的出山路。
“村里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卖点果子得人背马驮,一趟下来烂一半。”团结村党支部书记陈昌,回忆着过去的艰苦岁月。
路,是团结村人最大的期待。改变,也从路开始。2012年,泸定县委、县政府决定,拨款给团结村修一条路。消息传来,团结村沸腾了。老弱妇孺齐上阵,砸石子、平路基、淘沙子……几个月后,路修通了。
路通了,出路就有了。高半山区高海拔、多日照、宜种植的优势也显现了出来,村民们的干劲足了。流转土地,建蔬菜大棚,种樱桃,种核桃……一辆辆货车开进了村庄,一辆辆农用车开到了田间地头。去年,团结村人均收入已破万元。
泸定县的路在变,农民的思想意识和农村的致富门路也在变。
“过去到处打零工,只能填饱肚子。现在,在家里招待各地来客,去年就赚了20万元。”杵坭村44岁的村民雷元强,在自家的院子里修建出小桥流水,搞起了农家乐。从一条弯多坡险的进村小道,到一条平整宽阔的柏油马路,这个位于大渡河畔的村子,找到了自己的新路。
目前,在泸定县高半山区的村子里,和雷元强一样开办农家乐的已经有25户,全年旅游接待达3万人次。
“泸定要集中力量打一场交通翻身仗!”陈廷全很坚定。
从2013年起,借着甘孜藏族自治州交通三年集中攻坚大会战的东风,泸定县当年即出台1号文件,层层签订责任书,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到工地检查质量和进度……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公路建设攻坚战,在大渡河畔打响了。今年,泸定县所有的行政村,都将通上水泥路。
大渡河奏鸣,铁索桥见证,新长征的路上,泸定人正在奋进。
(来源:中国民族报)
内容时间:201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