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克陶县城出发,沿着314国道,经奥依塔克、布伦口,过塔什库尔干,翻达坂过险路,七个小时才能到达阿克陶县塔尔乡。几年前,这里是落后与贫穷的代名词。
2014年,记者前往塔尔乡采访,从阿克陶县城出发,沿克孜勒陶乡、阿克塔拉牧场、恰尔隆乡,420公里路走了十一个小时。通往塔尔乡沿途山崖陡峭,手机信号时有时无,要时刻担心无数从山上滚落的大小石块,汽车在石子路上艰难行进。
“塔尔”塔吉克语意为“狭窄”,从荒山到低矮的民房,土黄色几乎是这里的主色调。交通闭塞让这里近乎与世隔绝,河谷两岸可耕种农田面积极少,河滩旁仅有几块沙丘绿洲,畜牧是这里的主要生活来源。
如何让塔尔乡脱贫成为头等大事,州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2015年底,塔尔通电,石子路被沥青和水泥路替代,村民通过电视收看新闻,了解外面的世界,山沟不再闭塞,生活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发展:异地搬迁造就幸福人生
1999年,塔尔乡遭受重大洪灾,受灾的三个行政村414户牧民搬迁到距阿克陶县城附近的农区搬迁点。
64岁的艾拜杜拉·拜相拉是最早搬迁到农区的村民,自小在山区放牧,搬迁之前一年去不了一次县城。从牧民变为城郊的农民十余年,住进了100平方米宽敞明亮的大房子,搞起了养殖业。从他现在的家骑摩托车20分钟就能到达县城,“孩子上学、购物都方便,小时候骑马到县城要好几天,没有电,更别说看电视了。”艾拜杜拉·拜相拉说,“搬迁后的新生活,让我开阔了眼界,也过上了父辈们从未享受的好日子。”
2012年,州党委、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造和升级塔尔乡农区相关配套设施,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道路两旁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如今,搬迁下来的牧民由当年1000余人增加到3000余人。从修建安居富民房到村落的绿化、硬化,宁静的村庄诉说着变化,牧民的收入也在发生着变化。
2017年,塔尔乡巴格艾格孜村32户124人搬迁到阿克陶县昆仑佳苑,住进了楼房,告别了曾经烧牛粪、喝河水、爬海拔3000米至4000米的高山牧场放牧、电压不稳甚至没电的生活,用上了天然气、水冲式厕所。32户易地搬迁户31户实现就业脱贫,其中46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或到公益岗位工作,人均年收入达1.4万元。
80岁的古力买买提·热孜克说:“当了一辈子牧民,做梦都没有想到过上这么幸福的生活,我要告诉孩子们,幸福生活来源于党和政府,要让他们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如今:特色旅游发家致富
2017年初,州法院驻村工作队来到塔尔乡巴格艾格孜村,利用扶贫政策,鼓励易地搬迁,着力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
巴格艾格孜村有保存完好的百年塔吉克“库尔栏杆房”民居,3.3万余株杏树遍布村庄和山野,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民居,让工作队看到了发展旅游的前景。借助塔吉克民族文化和古村落以及杏树等优势,工作队打造“杏花村”特色旅游,助力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
2019年3月,塔尔乡举办昆仑大峡谷“杏花村”第一届杏花旅游文化节,让偏僻荒凉的山区乡成为当下炙热的话题。首次迎来了这么多的游客,让村民阿那汗·斯依提摇身一变成了小摊主,在她的摊位上,手工绣图、地毯、服装、围巾等工艺品被游客们争相购买,一天的纯收入近1000元。
杏花旅游文化节的举办,让村民吃上“旅游饭”,俨然成为活跃塔尔乡文化生活、脱贫致富的“大舞台”。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村里开设了28户(其中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牧家乐”,满足游客的住宿要求,对厨房、卧室、厕所、浴室进行提升改造,可容纳800人的接待量。开幕式当天接待游客595人次,旅游总收入27.04万元,其中28户牧家乐创收13.52万元。
内容时间:2019-05-24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