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全景中国【新疆台】温暖扶贫进农家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5-18  编辑:wangximing

今年10月17号是国务院确立的首个全国“扶贫日”。地处天山东段北麓的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传来喜讯:2014年10月提前完成全年4000名低收入贫困人口的脱贫增收任务,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大关,达到4186元,较2013年人均2108元增长2078元。

巴里坤县历史悠久,是古丝绸之路北新道进入新疆的第一重镇。巴里坤有着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三山是:巴里坤山、莫钦乌拉山、东准噶尔断块山系,两盆是:巴里坤盆地、三塘湖盆地。奇特的地形地貌有着“小新疆”之称。多少年来,由于交通不便,农牧民在“封闭—落后—封闭”这样一个自给自足经济的大循环中苦苦挣扎,年复一年,未能摆脱贫困的命运。2010年起,巴里坤县采取大规模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相结合的新模式,让2万贫困牧民告别游牧生活,搬进了牧民新村,结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深秋时节,记者驱车来到巴里坤县海子沿乡牧民新村。远远望去,湛蓝天空、一排排红顶新房,与远处荧光闪烁的雪山构成了一幅风情画卷。新村里,宽阔整洁的柏油路穿村而过,路两边的太阳能节能灯一字排开,双语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室、健身室、休闲广场,成为牧民搬迁后新生活的真实写照。

记者走进市场里的一家小超市,货架上摆满各种蔬菜、生活用品、油盐酱醋茶、红酒白酒、火锅底料、小零食玲琅满目。30出头的店主叫尼斯别。她告诉记者,以前放牧时居无定所,生活艰苦。2010年牧民新村建好后,她和丈夫坚决扔掉羊鞭子第一批下山定居。如今,她家的商店一年收入少说有2万块钱,丈夫跑运输每月能挣六千块,定居的日子真好。在尼斯别的热情相邀下,记者来到她的家里。

“你这个房子面积有多大?85平米;你房子太漂亮了?这是客厅,有30多平米,这是我们的卧室;这边呢?这边是我儿子的,这里有电脑;以前住的房子多大?30多,小得很,那时生活也不行,现在越来越好了”。

57岁的阿克木塔合是尼斯别的邻居。一墙之隔的院子里种着香菜、白菜和萝卜,两室两厅的房子收拾的整洁得体,客厅茶几上摆满各种油炸果子,墙上悬挂着液晶电视,房间有暖气,做饭有液化气,洗澡有热水器。

“我们原来一家子人一间房子住呢,土房子,现在,房子也盖好了,路也修好了,摩托车也有了,汽车也有了,都是柏油路,国家给我补助的,还喝的自来水,厕所也在房子里面呢,现在生活百分之百好了”。

阿克木塔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居住的85平米房子,个人仅承担3万元,其中自筹一万五,贴息贷款一万五,剩下的全部由政府出。阿克木塔合充满激情地说,农牧区变化之大,真不敢想呀!现在,牧民新村居住的400多户人家和他一样,享受着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温暖。

是的,千百年来饱受贫困煎熬的牧民正在向贫困告别,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现。

人居环境的改善,农牧民的精神面貌也随之焕发生机。如何让农牧民真正实现小康生活?巴里坤县在产业扶贫上做足文章。种植业、畜牧业、农机、刺绣、特色养殖、旅游等一百多家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带动数千户农牧民增收致富。

2011年成立的巴里坤县农丰园蔬菜专业合作社,可谓产业扶贫模式的一大亮点。这两年,附近110户农牧民把1100多亩土地交给合作社,除了土地流转分红外,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牧民,年轻人外出打工,中老年人则转变为合作社的产业工人。她们说,过去靠儿女,现在自己挣工资,自食其力,快乐生活。

午间2点,正是合作社工人午休时间。有的工人骑着摩托车回家,有的三五成群围在一起就地用餐,记者和她们聊了起来。

“吃午饭呢?哦,吃午饭;你们都是附近村里的?就是;现在上班好呢还是在家种地好呢?上班好呀;为什么呢?就为挣钱嘛;现在一月能挣多少?千八百块钱;但是现在你挣钱是活钱嘛,用起来方便?灵活些,方便些;你今年高寿?我今年七十,这边都是六十多,现在生活也挺舒服的;实际上最大的变化就是,过去问儿女要钱,现在你们自己挣钱呢?对了,图个人方便些,所以现在日子也越来越幸福了”。

土地流转,收益最大化。作为回乡青年创业的典范,农丰园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姜爱民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收获的2000多吨菜花、娃娃菜、甘蓝等蔬菜,通过保鲜、包装,全部销售到广州、上海、杭州等地市场,当地农牧民搭上了增收快富的直通车。记者了解,通过筑“巢”引“凤”,目前巴里坤县各类合作社已带动全县4000多户农牧民迅速脱贫,走上富裕。

戴上贫困县的帽子,犹如戴上紧箍咒。用巴里坤县扶贫办副主任钱建柱的话说,丝毫怠慢不得,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

“我们09年种蘑菇,由于我们巴里坤县的销售跟不上,我到乌鲁木齐去找市场,打听有个新华联市场是全疆食用菌批发基地,我早晨五点起来后,去市场考察,听人说老板叫黄老五,当时他在批发食用菌,通过了解知道他叫黄仕玖,我去找他,就把黄仕玖能人请到我们巴里坤来,是我们巴里坤食用菌产业这几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钱建柱说的黄仕玖,现在是巴里坤县圣野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在即将完工的食用菌速食品加工厂,记者见到了黄仕玖,他指着5000平米的生产车间说,这个项目明年投产后,每年可加工食用菌200吨,还能解决200名农村劳动力就业。从2011至今,黄仕玖已在巴里坤县四个乡镇投资修建了340座大棚,免费让农牧民种植食用菌。

“巴里坤这个地方气候比较好,空气也不污染,温差比较大,食用菌最适合在这个地方成长。农牧民种一个棚一年能收入多少钱?去掉所有的成本能收入2万多块钱;销路呢?我全部收购;菌种是你提供呢?是政府扶贫办按一个平方十块钱提供给他们;技术这块呢?技术是我们免费跟踪指导,给他们服务。”

目前,巴里坤生产的各类食用菌已占乌鲁木齐市场80%的份额,1000多农牧民依托食用菌种植摆脱贫困。

随着扶贫事业向纵深发展,巴里坤县多措并举,现代畜牧业、农业产业化、劳务输出、家庭旅游业等在这里四面开花;旧的经营和生活方式、落后的思想观念也在这里的农牧区发生裂变。巴里坤县扶贫办主任张学义告诉记者,下一步,通过“一户一人一方法”的精准帮扶模式,在巴里坤实现脱贫无缝隙覆盖。“通过我们这几年的工作,老百姓观念是得到转变,但是如何让老百姓从根本上断了穷根,我觉得国务院提出精准扶贫是比较科学的。现在社会氛围比较好,但是人们的就业理念现在困扰着我们。如何从思想上转变年轻人的就业观念,我们下一步要认真研究。这一部分年轻人,影响着这个家庭,这些人思想从根本上转变不了,要实现根本脱贫,没有出路。”

中央提出:新一轮扶贫要精准帮扶。一场前所未有的脱贫致富攻坚战正在巴里坤乃至新疆各地展开。巴里坤人离彻底摘掉贫困县帽子也为时不远。

(新疆台记者李涛、通讯员郭海东)


内容时间:2016-05-18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