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脱贫攻坚,重在产业,兴在产业。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7月在宁夏实地考察扶贫工作时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实践证明,推进产业扶贫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是夺取精准脱贫胜利的关键所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琼结县坚持立足实际、创新机制,大力发展产业,推进脱贫攻坚。
新理念:从“各自为政”到“整合捆绑”
围绕“县有支柱产业、乡有支撑实业、户有脱贫家业”目标,打破以往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琼结县成立了产业脱贫组,从扶贫、发改、农牧、林业等部门抽调11人组成专班,产业项目实行“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项目审计”,十三五期间共规划总投资12亿元14个扶贫产业项目,建设“1+3+6”扶贫产业格局,“1”即西藏福地公司500万吨大桶装水生产基地,“3”即千亩蔬菜产业园、万亩经济果林园和山南(琼结)绿色产业园“三大园区”,“6”即藏中药材区、光伏扶贫区、民族商贸区、特色建材区、农牧产业区和电子商务区“六大片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发展产业,离不开资金保障,琼结县按照依托财政资金、用好产业资金、整合涉农资金、激活存量资金、广筹援藏资金的原则,化“零钱”为“整钱”,全县累计整合资金1.39亿元发展扶贫产业,其中县级落实扶贫专项经费12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3074万元、争取襄阳市三年内“千分之一”计划内投资7625万元援藏资金、襄阳市援藏扶贫捐助资金700万元、盘活存量资金2330万元,整合的资金实行“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以“政府定项目、部门管项目、财政管资金、扶贫管效益”的模式,统筹推进扶贫产业建设。
新模式:从“见缝插针”到“集中连片”
规模小、分布散、发展难、风险大是传统产业的突出问题,“一年建、两年管、三年荒”的现象屡见不鲜。受限于市场、物流、人才、气候等条件制约,实体企业“走不出去、引不进来”,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见缝插针”,产业同质化、雷同化、泡沫化等问题大量存在。琼结县始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群众参与为目的,推进扶贫产业发展由“多小散弱”向“集中连片”转变,由“单打独斗”向“抱团成群”聚合,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一是“筑巢引凤”补短板。全县共有63家民族手工业合作社,大多分布零散、设备落后,场地有限,严重制约合作社发展壮大。为此,县政府投资7000万元建设山南(琼结)绿色产业园(民族手工业园),新建产品展示厅1栋,标准厂房6栋,配套生活管理用房,完善配套附属设施。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投资2600万元大型包装厂1家,与本地达娃卓玛服饰、水晶玉石厂、藏式家具加工、多吉铁艺、日吾德庆寺藏香等23家合作社签订入驻协议,打造县民族手工业加工基地。
二是“借船出海”搭跳板。固定资产投资低于2000万无法申报QS食品安全认证,是长期制约食品加工类企业拓宽市场渠道的关键瓶颈。县政府打破过去“遍地开花”“撒胡椒面”的扶持方式,投入1000万元收购县城蒙发集团闲置食品加工厂,建立山南(琼结)绿色产业园(绿色食品园),将县巴扎益酸奶、雅垄阿佳、下水荞麦等食品加工类合作社集中搬迁、统一安置,扶持申报食品安全认证,帮助拓展市场销售渠道,推进产品商品化、商品产业化、产业市场化。
三是“弯道超车”打快板。扶贫产业项目普遍存在项目落地难、建设周期长、带动见效慢等问题,产业带动脱贫必须“弯道超车”。为充分利用光能资源产生收益覆盖贫困群众,琼结县与丰华能源公司签订30MW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协议,项目投产前,企业先行垫付360万元光伏收益资金,带动1200名贫困群众人均受益3000元。在国家扶贫办的推动下,与中利集团签订光伏扶贫包县协议,西藏自治区首个光伏农场试点项目落户琼结,计划投资1200万元,目前项目已动工建设,建成后产权和收益将无偿归村集体所有,预计村集体可连续20年每年增收100万元。
四是“三变改革”创样板。坚持以 “三变”改革为引领,对于外出务工的家庭通过流转将其闲置土地“活”起来。琼结县投资1.8亿元建设千亩连片蔬菜产业园,流转下水乡唐不齐村、措杰村,拉玉乡白那村1080亩土地,新建育苗温室20座,日光温室329座,打造山南市“菜篮子”基地;投资7000万元建设万亩经济果林带,流转下水乡、拉玉乡10000亩荒地,一期已经完成1100亩毛桃树林、400亩梨树、苹果树林和400亩刺槐树林种植,完成投资1129.6万元,二期计划2018年3月种植1800亩优质苹果树林,打造山南市“后花园”;投资500万元建设加麻乡千亩藏中药材基地。通过产业项目实施,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员工,贫困群众获得相应的租金、股金、薪金、酬金,形成“三变”促“四金”产业项目运作模式。
新机制:从“分享红利”到“引导预期”
确保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是产业扶贫的核心所在,建立以公平公正为核心、以激发内力为本质的扶贫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则十分关键,既要防止“干部干、群众看、养懒汉”,也要保障贫困群众能够合理分享产业发展收益。为此,琼结县按照“以劳动换分红、以劳动促脱贫”的原则,创新建立了“五分五不分”扶贫产业分红机制,即“无劳动力的、身体残疾的、外出务工的、大病重病的、失地贫困户”五类人直接分红;“有劳力有条件不外出务工的、不赡养老人的、不让适龄子女上学的、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村(居)委会按上级要求安排工作不履职的”五种情况不分红。明确将产业分红与外出务工、转移就业挂钩,务工收入越高,分红越多;对感党恩教育、“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等村(居)委会按上级要求组织活动不参加的不分红。通过利益分配导向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破解“等靠要”、收入瞒报虚报等难题,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贫困面貌。
新成效: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方解一生之需。发展产业是脱贫途径,扩大就业才是脱贫保障,琼结县始终把贫困群众“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能干会干”作为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摘帽的根本途径。一是提升技能促就业。2017年,琼结县大力实施“千人技能提升”工程,共举办各类培训36期1296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42人),其中,实用技术类培训3期534人,转移就业类培训33期762人,实现转移就业489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二是发展产业促就业。据统计,西藏福地公司500万吨大桶装水、千亩蔬菜产业园、万亩经济果林园、山南(琼结)绿色产业园和大型包装厂等产业能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为琼结县产业脱贫1335人提供了就业保障。三是预期引导促就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贫困人口参与的脱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继续健全完善“五分五不分”产业分红机制,促使“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贫困户站起来、干起来。
产业脱贫,任重道远,更需砥砺前行。琼结县将进一步加大产业建设力度,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进一步深度整合产业资金,进一步做大县域经济总量,进一步提升群众发展能力,做好做实产业脱贫“绣花文章”。
内容时间:2018-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