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消息 伴着清晨的细雨,行驶在畅通无阻的江北公路上,道路两旁树木葱茏,山清水秀,风景格外迷人。到了山南市桑耶镇,镇里的工作人员带着我们来到了远近闻名的雪域同胞藏餐旅馆。
克服困难还俗成家
一走进藏餐旅馆的大门,老板达瓦桑杰满面笑容地把我们迎进了屋。许是多年经商的缘故,尽管初次见面,但达瓦桑杰很快就和我们聊了起来。
据他回忆,1986年,16岁的他,随家人到桑耶寺朝拜。初到陌生之地,很快就被寺院独特的氛围和怡人的景色所吸引,于是产生了出家的念头。
聊起在寺庙的生活,达瓦桑杰说:“成为一名僧人那天起,背诵经文就成了家常便饭,有40多页经文除了死记硬背外,对其隐含的教义却并不能理解。于是,我被安排到寺庙厨房打理杂物,在那儿我待了一年。”“后来,寺庙对外开了一家藏餐馆,我又被派去当管事,一去便是3年。在这段时间里,我从厨师那儿学习了厨艺,后来我又在寺庙餐馆里当了两年厨师。枯燥的日子总让人觉得空虚,外面的世界对当时的我来说充满了吸引力。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心想外面的世界那么大,不如出去闯一番事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
“就这样,1996年,我决定还俗。”达瓦桑杰在寺庙餐馆当管事时,隔壁只有一家餐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有限,两家餐馆的厨具还要相互借用,随着相互来往日渐频繁,达瓦桑杰认识了索朗卓嘎,就是他现在的妻子。他说:“那时候经常要与她们餐馆打交道,频繁的往来让我们彼此萌生了爱意。”
夫妻携手来创业
索朗卓嘎和达瓦桑杰结婚后,她就辞去了隔壁藏餐馆的工作。夫妻二人商量,决定利用达瓦桑杰在寺庙里学到的厨艺,在当地开一家饭店。就这样,他俩在桑耶寺东大门附近开了一家 “雪域同胞藏餐旅馆”。在当时,这家餐馆是桑耶寺还俗僧人开的第一家饭店。
刚开始搞经营,达瓦桑杰遇到了不少困难。“那时候,由于交通不便,物资匮乏,辛辛苦苦赚点钱还要倒贴路费,根本挣不到钱。而且当时我和索朗卓嘎在一起时,遭到了她家里人的极力反对,压力确实很大。”这么多年过去了,谈起当时面临的种种困难,达瓦桑杰说他并不后悔当时的决定。
对于达瓦桑杰来说,2003年是他一生中最难忘、最幸福的一年。那年,桑耶镇获得了中德合资的扶贫项目,为当地16名厨师开办了为期13天的培训班,教授中餐和西餐制作方法,而达瓦桑杰也获得了参加培训的机会。
他说:“那次培训班,就像雪中送炭一样,对当时的我帮助很大。经过培训后,我不仅学会烹调各种中餐,还学会了制作披萨等西式简餐。”当时,到桑耶寺观光的一位外国游客在自己书中提到了这家餐馆的西式早餐,餐馆也随之被许多外国人知晓。
“现在很多人知道了我的餐馆,外国游客中70%的人会来我的餐馆就餐。”达瓦桑杰骄傲地说。
“2005年,得益于桑耶寺改建项目,我们的餐馆被安置到寺院门前,那儿的地理位置很好。2006年,我从农行贷了3万元,当地旅游部门还援助了价值一万元的消毒柜等物品,对餐馆进行了改扩建,增设了家庭旅馆,收入比以前多了许多,虽然更忙了,但日子也更充实了。”他开心地说。
和和美美一家人
当问到现有资金和年收入情况时,达瓦桑杰介绍说:“目前,家里所有资产加起来大概有900万元左右,每年纯收入有40万元。”达瓦桑杰和索朗卓嘎家有3个孩子,其中两个小孩在上大学,小女儿是他们的养女。
回忆经商以来让他最高兴或最感动的事情时,达瓦桑杰说:“我的藏餐馆饭菜可口,价格公道,赢得了许多游客和当地群众的认可,也获得了多项荣誉称号,这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关心和支持。现在想来,当初还俗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当我们问及索朗卓嘎如今的生活和今后的打算时,她说:“比起以前,家中各方面的条件好多了。两个孩子在上大学,养女也在我们身边,孩子都很孝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对于现在的生活,我感到特别满足。下一步,我们打算进一步扩大藏餐旅馆规模,提高服务水平,以吸引更多客人。”如今的达瓦桑杰一家,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并享受着今生的幸福生活。(本报记者 拉巴次仁 扎西班典 达瓦次仁)
内容时间:2018-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