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派乡大地山自然村新貌
“过去灌溉靠肩挑车拉,道路是晴通雨阻,好不容易攒点钱,连摩托车都不敢买。”近日,记者来到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芒洪乡安雅村,村民李志学正在村内的养殖小区内查看自己即将出栏的生猪饲养情况。眼见这几年村里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各项产业,他由衷地感叹生活越发有奔头了。这一切的改变,始于3年前开展的沪滇扶贫协作。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对口支援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耿马县自此和上海市崇明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依靠着沪滇扶贫协作项目的不断落地生根,安雅村已于2017年实现贫困村脱贫退出,农民人均纯收入6684元,比项目实施前人均增加1013元;累计脱贫人口216户828人,贫困发生率从项目实施前的58.17%降至0.82%。
在沪滇两地的携手助力下,耿马脱贫一线捷报频传。
“输血” 结对帮扶谋产业
记者在贺派乡忙底村大地山自然村见到村民李老大时,他正在自家开办的农家乐里忙活着。2年多前他从旧寨子破旧的竹笆房搬入了大地山村明亮整洁的新居。受惠于沪滇扶贫协作项目,参加了多次各类培训学习后,李老大于去年下半年开办起了“老大拉祜鸡农家乐”,并和家里人种起了甘蔗、草果、茶树、魔芋、烤烟,还在村里的养殖小区里养起了猪和牛……盘点着自家的现有产业,李老大乐得合不拢嘴,他笑着说:“原来我们穷是因为缺设施、缺技术、缺资金,现在沪滇协作项目帮我们把所有困难都解决了,哪还有不能发展的道理?”
沪滇扶贫协作以来,通过援助项目投入600万元和整合其他资金,帮助大地山村新建安居房119间,建设活动室、室外活动场、公厕、养殖小区等设施,同时实施组内道路硬化、美化绿化和亮化工程。如今,大地山村一栋栋“联排别墅”整齐有序,房前屋后鲜花盛开,太阳能路灯、平整的水泥路,让这个昔日贫困的拉祜寨子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忙底村党总支书记赵志祥表示,基础设施完善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技术培训则让安置点群众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种植、养殖收入大幅增加。“建设养殖小区之后,村里生猪养殖数量翻倍。通过对茶地和粗制所进行规范化管理后,我们的茶叶最贵卖到了每市斤80元,比以前翻了好几番。”赵志祥说,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利用农闲时节外出务工,既增加了收入,又增长了见识。
据统计,2017年以来,崇明区累计投入耿马县帮扶资金6400万元,覆盖9个乡(镇)、18个贫困村,使2275户9038人贫困人口受益。同时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合作机制,签订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协议,安排劳务协作专项资金开展劳务协作工作。
“造血” 心手相牵话发展
“我们缺什么他们就改善什么,每一个项目都落实在了我们的心坎里。”安雅村党总支书记李志华说,当地沪滇合作项目以贫困户为核心,大力发展生态茶园、高原蔗园、优质烟园和生猪良种繁育示范区的“三园一区”产业,在全面提升基础设施能力和巩固产业发展基础后,老百姓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大大增加。烤烟面积由570亩增加至800余亩,1036名烟农人均增收1000余元,生猪养殖规模扩大近一倍,并采取“合作社+公司+养殖小区+贫困户”的模式,解决销售难问题,增强贫困户发展后劲。
“之前烟区没有水、路难走,经济效益一直上不去,老百姓的种植积极性提不起来。”作为烟农,安雅村委会主任李学华对于当地烤烟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感同身受。“如今烟区铺起了砂石路,灌溉沟渠也修复了,为老百姓节省了种植成本。”李学华说,以自己为例,今年新植10余亩烤烟后,预计收入将突破8万元。
按照“中央要求、云南所需、上海所能”的原则,结合帮扶双方工作实际,来自崇明区的资金、人才和先进理念源源不断地输入耿马县,不断拓展了结对协作的深度和广度。
2017年以来,崇明区选派两名党政干部、两名专业技术人才到耿马县挂职和开展帮扶;耿马县共选派3名党政干部到崇明区挂职学习;上海大学附属中学与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一中签订了为期3年的结对协议;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崇明分院与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建立了结对关系;崇明区1乡(镇)9企业与耿马16个贫困村签订携手奔小康协议,建立了贫困村结对关系;崇明区工商联牵线的9家企业与耿马9个贫困村建立了村企结对关系。
“崇明区通过这3年来的资金帮助、产业扶持、人才交流、企业合作以及就业撬动,有力地促进了双方扶贫协作工作的落地见效。”耿马县副县长尹国光表示,沪滇扶贫协作项目完全覆盖了耿马9个乡镇和142个贫困村,老百姓实实在在从中获益。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的交流激活了耿马发展的内生动力,对于耿马的顺利脱贫出列起到了推动作用。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双方的产业协作、人才交流互动、劳务协作,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内容时间:2019-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