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钟云)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普洱市把抓实产业扶贫作为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围绕“人才向产业靠拢、政策向产业聚集、资金向产业倾斜”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产业。目前,全市农业产业覆盖14.96万户建档立卡户,覆盖率达96.3%。其中,宁洱、镇沅、孟连、西盟实现产业全覆盖,宁洱、镇沅、西盟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全覆盖,产业增收成为贫困群众主要的脱贫途径和长久之策。
聚潜力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绿色是普洱的底色。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普洱市紧密结合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积极引导发展林下经济,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全市现代茶园、咖啡面积、产量位列全省首位;无公害、生态、有机食品认证企业和产品数量居全省之首,形成了茶叶、咖啡、生物药业、渔牧、果蔬等一大批特色优势产业。同时,通过建立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咖啡交易中心,搭建电商平台,推广线上线下交易,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目前初步搭建起“县(区)有龙头企业、乡(镇)有支柱产业、村组有主导产业、农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扶贫开发格局,绿色产业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
聚合力 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普洱市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雄厚实力,带动贫困群众破解资金、技术等难题,发展产业推动致富;发动贫困群众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闯市场,提高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致富能人的示范作用,手把手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鼓励贫困群众以土地、劳动力进行入股,与企业等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合作社、村集体、贫困群众“多赢”,全市共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1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214个,探索出了宁洱“311”、镇沅“5+1” 入股量化补助、孟连“334模式”发展牛油果产业、景东劳务合作社等产业就业扶贫的典型经验和“党支部+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基地+科技”的模式,有1860个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覆盖率达83.5%。
聚智力 培育重点特色产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产业必须有过硬的科学技术与科技服务来支撑。普洱市加大对贫困群众的科技培训力度,广泛开展各类实用人才培训,成立普洱市创业公共实训基地暨普洱脱贫攻坚培训中心,实施技能扶贫专项行动,完成贫困劳动力培训14.3万人次。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开办“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对农村好吃懒做的青壮年进行半军事化管理技能培训,让“懒汉”变“好汉”。同时积极引导各类人才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形成人才合力,助力脱贫攻坚。先后吸引30余名院士、420名高层次人才到普洱开展智力帮扶,建成各级院士专家工作站36个。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大力实施科技扶贫,林下三七有机种植预计每亩可增收5至15万元;冬季马铃薯亩产从几百公斤增加到3吨以上,亩产值达到9000多元,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科技扶贫圆了脱贫梦、致富梦。
内容时间:2019-07-0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13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