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坡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建立政策帮、干部帮、技术帮、信息帮、乡亲帮、协作帮、企业帮、托底帮、人文帮、法律帮“十帮”模式,促农村劳动力就业,提升就业组织化程度,促进群众多元增收,脱贫致富。
政策帮,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制定《麻栗坡县就业扶贫全覆盖实施方案(2018—2020年)》,开展创业带动就业扶贫行动,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业、促进就业、带动脱贫的作用,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劳动力就业增收。深入开展异地转移就业、就近就业“1·3·6”激发行动,明确就业奖补标准,对县外、县内务工劳动力实施就业奖补,解决贫困劳动力内生动力不足,不愿外出就业问题。
干部帮,主动为群众谋就业。以县乡村三级干部为就业扶贫主体,明确4139名干部作为挂钩帮扶的45538名贫困劳动力的思想引导人、就业政策宣传员、劳务经纪人,为全县贫困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政策宣传、养老保险收缴、创业贷款申请、就业岗位对接等个性化、精细化、专业化指导服务,让群众在“被动就业”中增强就业主动性。
技术帮,提升群众劳动技能。结合“缺技术”致贫原因占比高的实际,以“群众需求、解决就业”为原则,制定“一人一方案”,分类开展劳动技能、农村实用技术、特种岗位技能等全覆盖培训849期,让每一位贫困劳动力均能掌握一技之长。通过培训促进转移就业2.95万人,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拓宽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路子。
信息帮,让群众掌握就业先机。创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开通“麻栗坡县就业服务”微信公众号,开展就业政策、岗位信息全天候、全方位、点对点宣传,举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摆摊设点开展岗位推荐“一对一”服务,畅通就业信息渠道,让群众掌握“第一手就业信息”。通过公众号推荐出8.89万个就业岗位信息,输出劳动力3.11万人;通过招聘会推荐就业岗位16.4万个,转移就业10.42万人。
乡亲帮,组织带动群众就业。实施务工组织奖补,对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员3人以上在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项目建设区及个体工商户实现就地就近稳定务工90天以上的组织机构或个人,按组织人数每人每天1元标准给予激励。利用春节返工潮,组织致富带头人开展巡回式就业宣传动员,组织、帮带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营造形成外出就业“同心圆效应”。
协作帮,拓宽群众就业门路。主动加强与上海市静安区劳务输出对接,搭建沪滇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因岗因人提供“双向”就业服务,开展“订单式”培训,保障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拓宽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举办沪滇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含网络招聘会)1207场次,推荐就业岗位6.25万个,达成转移就业意向1.2万人。
企业帮,解决群众就业需求。出台《麻栗坡县企业纳税奖励办法》等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扩大再生产,增加就业岗位,并优先使用贫困劳动力。主动牵线阿里巴巴、上海静安城投、台湾瑞仪光电集团等龙头企业,帮助贫困村、贫困户选岗位、稳就业、谋发展。截止到目前,县内外企业共提供就业服务岗位14.22万个,吸纳贫困劳动力3.5万名,贫困劳动力人均年增收1.71万元。
托底帮,让特殊群众家门口就业。摸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人员”底数,通过开发公共服务就业岗位托底安置、创建就业扶贫车间组织就业,实现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扶贫车间建门口,打工不用往外走,就业顾家两不误,脱贫致富有奔头”的目标。2020年,麻栗坡县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安置4184人,创建就业扶贫车间43个,带动劳动力就业1909人,人均年增收1.92万元。
人文帮,消除外出就业后顾之忧。建立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家庭台账,整合县总工会、团县委、妇联、卫生健康局等部门力量,通过定期走访、跟踪服务等方式关心关爱外出务工劳动力留守家属,解除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全县共开展关心关爱活动805场次,9667名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受益。
法律帮,强化群众劳动权益保障。建立麻栗坡籍到江浙沪务工人员法律援助工作站,对在外务工贫困劳动力无偿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帮助贫困劳动力解决外出就业在政策咨询、争议调处、权益保障、应急救助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截止到2020年8月,麻栗坡县共受理劳动保障投诉363件,为1240名劳动力提供法律援助。
内容时间:20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