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医生,我家母牛发情,应该可以配种了,你抽个时间来帮忙看下,”“你发现多长时间了,它有些什么表现?”一接到农户电话,郑忠勇就边问边算,只要他认为达到最佳配种时间,无论是炎炎烈日还是倾盆大雨,都立马起身前往服务。自推广肉牛冻精改良以来,身为德安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高级兽医师的他几乎未完整的休过一次假,总是在养牛户的需求中忙碌着,努力让自己的这门“技术活”提高养殖户效益,鼓起他们的“钱袋子”。
说起德安乡的养牛产业,2013年可以算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之前,农户养牛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耕田犁地,牛存栏的区域基本在微耕机无法使用的山区或半山区,牛的肥瘦无人重视,膘水四季分明——春夏胖,秋冬瘦。从2013年开始,德安乡转变产业发展思路,将肉牛养殖作为促进农户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并决定以肉牛品种改良为突破,鼓励有条件的农户积极配合推广,随着时间的推移,良种牛的价格逐渐凸现,肉牛冻精改良也由此走上了“正轨”。
“2012年末全乡只有养牛户167户,存栏牛1284头,全部都是附加值低的本地小黄牛,为了将冻精改良推广出去,连续3年我们都实行免费配种,对那些管理到位、养殖规模上档次的农户,还从有限的经费中调整一部分给予奖励。”郑忠勇回忆道。万事开头难,2013年仅有16户养殖户参与品种改良,但郑忠勇一直认为,在其他地方都做得好的事情,德安肯定能行,只是农户意识还没有转变而已,坚持就会胜利、坚持就会成功。
“通过引进良种牛精与本地母牛杂交改良的一代牛,对本地气候环境条件比较适应,长势好、料肉比高、饲养周期大大缩短,解决了本地牛生长慢、个体小,附加值低的问题,现在的良种犊牛均以‘万元’计价。”郑忠勇一边准备配种工具,一边介绍道。
“仅今年我就卖了11头小牛,年龄在6月左右,每头一万多元,换做以前我家养的老土牛,要3年左右才可以卖到这个价,不养新品种牛根本不划算。”村民杜林高兴地说。“我家这头西门塔尔小母牛才五个多月,买家已经给一万七千元了,如果我卖,今天就数钱了。”村民周朝芬自信的说。
至今年,通过七年多的努力,全乡养牛户数增加到326户,存栏增加到2595头。参与改良的养殖户也从2013年的16户增加到了279户,接受的村组从2013年的4个村12个组扩大到6个村29个组,配种胎数从当年的27胎逐年递增,2019年首次实现“破百”,今年更是翻倍增长。七年累计完成冻改配种745胎,产犊594头,按照每头增收3000元计算,仅通过牛冻精改良这项技术,就为肉牛养殖户增收了170余万元。
目前,肉牛养殖仍然是德安乡重点推广的产业,在继续狠抓品种改良的同时,将牧草种植、圈舍改造、疫病防控、科学喂养作为今后的指导重点,让农户在肉牛养殖上少走弯路,切实成为德安乡村民致富增收的好路子。(德安乡 陶玉婷 郑忠勇)
内容时间:20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