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宁洱县农村妇女陈红梅,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种植和加工茶叶脱贫致富,带着邻里乡亲“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宁洱县脱贫攻坚工作中,广大妇女同胞充分发挥能顶“半边天”的作用,在各行各业中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风姿,在勐先镇就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农村各条战线大显身手的女能人,使昔日围着锅台转的农村妇女成为今昔支撑农村发展、社会和谐的“半边天”。勐先镇妇联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开展先进典型评比活动,相继开展了“女致富能手”“最美家庭”“三八红旗手”等评选表彰活动。
按照普洱市脱贫攻坚工作要求,勐先镇妇联代表专程走进陈红梅家,查看其茶叶加工运作和发展情况,并为她下一步扩大产业出谋划策。
“这几年感谢党的政策好,感谢妇联给我的关心和帮助。现在党的政策更加关心我们农民,我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对我们农民有利的政策。”一看到妇联的亲人,陈红梅由衷地说。
不甘贫困 干一番事业
2003年,陈红梅从竹山村梨果树组嫁到回弄河组。最初几年,除了种地,就靠丈夫外出打工维持生计,一家6口人(夫妻2人、2个孩子、2个老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3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们农村妇女拖家带口的,外出打工挣钱很不方便。如果能在自家地里做出点文章,既照顾了家,又能致富,那才算真正的一举两得呀!”不甘心过苦日子的陈红梅,养过猪、种过玉米、打过临工......一直谋求着适合自己的致富门路,但都以失败告终。
细心的陈红梅意识到,要想致富,就需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不能蛮干,必须掌握技术。2016年,参加了普洱市茶叶制作工艺的培训,机缘巧合,在参加了普洱市茶叶制作工艺培训后,陈红梅算了一笔细账,虽然自己家靠30多亩的茶地2015年就成功脱贫,但每年只会有三四万的收入,搞茶叶初加工,收入是采茶的两倍,于是她打定主意要加工茶叶,说干就干,陈红梅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为了学习茶叶加工技术,她亲自到茶叶加工大户张文学家打工5个月,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十足的闯劲、钻劲和苦劲,练就了一门精湛的茶叶加工技术,她加工的茶叶色香味备受甘肃消费者的青睐,2019年收入达15万元,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永感党恩 带乡亲奔小康
陈红梅说:“我曾经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摆脱贫困我尝试了很多的创业路子,就是因为没有知识没有技术所以都没有成功,然后我在镇妇联的领导下参加茶叶制作工艺培训,回来后,在县妇联的帮助下筹措了资金,购买了加工机器,建了厂房。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我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尽我的能力帮助乡亲们。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的资金链遇到了困难,好在有县妇联的帮助,我得到了“贷免扶补”创业贷款15万元,使我渡过了难关。下一步,我准备新增茶叶加工品种,扩大茶叶加工规模,把回弄河组的农村妇女都带动起来,跟我一起奔小康。”
陈红梅经常鼓励身边的人说,不要想着要挣得多少才去做,天上不会掉馅饼,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在她的影响下回弄河组建档立卡户刘福庆每天天才蒙蒙亮就上山采茶了,他想向陈红梅一样一步一个脚印,管好茶园积攒点本钱,明年买个加工机器搞茶叶加工,成就自己的致富梦想。
陈红梅还积极帮助村里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强茶园管理,提升茶叶品质,产出的鲜叶她负责回收,帮助她们摘掉贫困的帽子。如今,陈红梅夫妇每天能收购鲜叶800公斤左右,每加工一公斤鲜叶有利润一块左右,每天收入800至1000元。大家都说陈红梅是致富带头的女能人,2020年9月,陈红梅被竹山村两委推荐参加了宁洱县承办的贫困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
陈红梅,这个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和妇联的帮助下,凭着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信念,靠种加工茶叶致富的女能人,一步步地走入人们的视野,终于走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内容时间:20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