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中秋节后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处处呈现出一派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 丰收景象——群山翠绿欲滴,沟渠碧水蜿蜒,林中绿树婆娑,田间硕果累累,乡村花影摇曳…… 近年来,维西每一次铿锵前行,都伴随着多项惠民举措的落地生根。每一步惠民举措从制定到施 行都稳健有力,生态脆弱常常伴着贫穷落后,特别是面对9000余户3万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扶 贫”便成了维西县脱贫攻坚的一个高频词。
2015年以来,林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84.8%、林木绿化率高达80.79%、森林覆盖率超过76%的维 西,立足地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县情,找准“穷根”,牢牢拧紧生态保护“紧箍”,以“生 态产业扶贫、生态补偿惠民”为主线,在林业产业、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补偿、生态护林员聘用等方 面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因地制宜把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既要“绿水青 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生态扶贫新路子。 生态守护 探索脱贫新路 瓜果飘香的季节,记者驱车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森林覆盖率高达89%的永春乡美光村,一个个掩 映在果树林中的少数民族村落跃入眼帘,整个山村正朝着生态美与百姓富协调共振的路子大步前行。 记者穿行在美光村安一坪村民小组林间时,邂逅正哼着傈家小调巡山的生态护林员雀永坤。雀永 坤是安一坪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4口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2400元。为解决他家的贫困问 题,美光村“三委”聘用他为生态护林员,驻村工作队还帮助他家发展种养产业。目前,雀永坤家养 殖山羊56只、牛4头、马1匹、猪10头、鸡24只,种植中药材当归3亩、野生秦艽两亩,加上生态护林员 工资,他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9000多元。每天按照划分区域巡山的雀永坤喜笑颜开地说:“政府 把工作送到家,一来有固定工资拿,二来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三来家务和娃娃也能照顾到。这是 一举多得的好事,我一定会守护好绿水青山,保护好野生动物。”“加快乡村振兴,如果生态遭到破 坏,贫困户虽然摘下了‘穷帽子’,但村里却戴上了‘黑帽子’,这不是真正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之 路。”美光村党总支书记李树雄说,“我们村始终坚持生态与发展共进,将生态建设寓于脱贫攻坚之 中,让全村山水更加秀美,村民更加富裕。”这仅仅是维西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五个一批”中“生 态补偿脱贫一批”重要扶贫举措,走“扶贫”牵手“生态”之路的一个缩影。
为积极争取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指标,努力推进脱贫攻坚步伐,维西县利用中央财政资金购买劳 务,将部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并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衔接,共争取生态护林 员指标2600多人,资金2600多万元。维西县为切实增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经济收入,确保全县“生态 补偿脱贫一批”任务能够如期完成,还结合县情实际,及时编制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实 施方案》。按照《方案》要求,积极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2700多人,管护林业用地面积 37.9万多公顷,人均管护面积超过153公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年平均补助资金达9500元。 生态补偿 温暖群众心窝 “生态补偿政策不仅改变了我家贫穷的命运,还改变了我的思想观念和全家人的生产生活方 式。”塔城镇海尼村几宗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胜贵深有感触地说。和胜贵一家原来仅靠种植几 亩薄田过日子,妻子因为穷跟他离婚了,他守着孩子和土地无力“生金”。“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政 策实施后,他不但得到了生态公益林和退耕还林补助,而且还被聘用为生态护林员。对于因学和无产 业支撑致贫的和胜贵来说,这笔“长流水”的收入,既解决了日常开销,孩子上大学的费用也有了着 落。几宗村民小组洛美次林区是和胜贵的管护范围,面积约2800亩。这片林子里有红豆杉、榧木等珍 稀植物和黑熊、山猫等野生动物。过去,由于管理不到位,这片林地经常出现盗伐珍稀植物和盗猎野 生动物的现象,还多次出现过火情甚至火灾。自从他当上生态护林员后,这里火情、火灾没有了,盗 伐珍稀植物和盗猎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也销声匿迹。 生态补偿是一项兼顾“生态”与“脱贫”的惠民政策。维西县自2015年开始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 政策以来,严格按照“农民自愿、政府引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的原则, 抢抓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机遇,积极向上级争取退耕还林项目11.5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1.2万 亩。项目实施重点倾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土地纳入退耕范围,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 维西县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辐射建档立卡贫困户6600余户2.47万人,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林地面 积4万多亩,补助资金超过4900多万元。新一轮退耕还林栽植的树木,大多为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的核 桃和花椒等经济林为主。贫困群众拿到“补贴款”后,栽下“摇钱树”,既获得了短期收益,又实现 了长期可持续增收。在退耕还林实施5年间,维西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395元。为推进生态 造林和资源管护精准扶贫,充分发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林业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今年,维西县共完成林业扶贫资金扶持整合造林项目8900多亩,每亩投资200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参 与造林人数占60%以上,增收120多万元。 为进一步推进林业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保障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群 众经济收入,维西县每年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达190多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160多万亩,省 级公益林20多万亩,共补偿资金190多万元。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万余户3.9万多人,补偿资金超过 600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150多元。维西县通过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现了“山有其 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四统一,这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还提高了森林质量, 维护了生态平衡。 生态产业 夯实发展家底 记者顺着澜沧江畔的羊肠小道,穿过一片片遮天蔽日的森林,来到中路乡拉嘎洛村里起村民小 组,只见坡耕地的红心苹果已经挂果,套种的木香等中药材花开正艳。里起村民小组有37户113人,人 均耕地两亩,其中精准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共种植苹果140多亩,苹果地套种中药材70多亩。村民小 组长余成华说:“为抓好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工作,我们实行五户联建的方式,由党员和村组干部带 头发展生态产业,帮助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 中路乡党委副书记朱李东说:“为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我们抓住 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契机,根据辖区内不同的海拔和区位,种植核桃、花椒、青刺果和漆树等经济林 果。”“今年,我家的那棵大核桃树挂果多,卖得几千元。”康普乡白汉顶村民小组李小平高兴地 说,“再过几年,我家新种植的6亩优质泡核桃就进入挂果期了,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李小平的喜悦 之情折射出维西县实施林业扶贫计划、大力发展林果和木本油料产业的成功实践。为最大限度地释放 生态效益,推进林业产业扩面增效,维西县现有核桃42.6万亩,其中人工种植泡核桃24.9万亩、野生 铁核桃17.7万亩,年产量6000吨,年产值2400万元;共有漆树7万亩,其中人工种植4.5万亩、野生漆 树2.5万亩,年产量272吨,产值1770万元;花椒5万亩,其中人工种植3万亩、野生花椒2万亩,年产量 39.4吨,产值236万元;青刺果2.5万亩,其中人工种植1.5万亩、野生青刺果1万亩,年产量100吨,产 值300万元。针对农村各民族群众文化水平低、核桃种植技术缺乏和核桃基地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 维西县不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举办各种形式的核桃种植技术培训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写通俗易 懂的《核桃种植技术手册》,免费发放给核桃种植户。
维西县宜林地资源较为丰富,但林地利用率、产出率较低。为盘活林地资源,提高林地利用率, 夯实生态产业发展的“家底子”,维西县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引导发展立体林业和循环经济,培育林 下产业,鼓励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经济林地种植续断、当归、秦艽、木香、重楼、魔芋等中 药材。据了解,近4年来,维西县共实施完成林下药材基地建设3万多亩,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 正如维西县林业局局长赵学飞所言:“不负青山,方得金山。我们要念好山字经,做好生态文,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让农民吃上生态饭,走上脱贫路,摘掉贫困帽。” 如今,肩负着“立生态”和“促发展”双重使命的维西,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 贫困群众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一幅幅以绿为底色的生态扶贫画卷正在15.37万各 族群众手中逐步绘就。
内容时间:201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