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山村位于南沙镇西北面,地处排沙河和红河的独立山体之上,全村国土面积5.15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05户4274(其中建档立卡户308户1427人),下设村党总支1个,党支部5个,党员105人。长期以来呼山村主导产业以甘蔗、香蕉等种植业为主,群众收入不高,是南沙镇脱贫攻坚的主要战场。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呼山村党总支以“头雁”领、党员带、扶贫队员帮的方式,把党员群众思想拧成一股绳,在脱贫攻坚战中主动作为,经过不懈努力,呼山村201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82元,已顺利实现整村脱贫出列,正在向着乡村振兴的小康路上迈进。
呼山村是上世纪90年代末从我县14个乡镇贫困山区部分农户搬迁而来,群众思想落后,意见难以统一,群众工作十分难做,加之,以前村委会的“两委”班子凝聚力、号召力不强,呼山村一直都是南沙镇的重点村和难点村,曾经被列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为改变现状,镇党委、政府决定从抓班子入手开始对呼山村进行整治,着手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积极培养和帮带后备干部,为呼山村打造了一支坚强有力的村组干部队伍。2016年,抓住村“两委”换届契机,对呼山村“两委”班子进行了调整撤换。新一届的村“两委”班子有思路、有想法,干事劲头足,党总支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明显,呼山村党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等各项工作都走在全镇前列,赢得了干部群众的认可。2019年4月,呼山村在全县率先实现了村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如今走进呼山村,村内道路两侧干净整洁、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植掩映、排水沟渠修砌整齐、健身广场设备齐全、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幅美丽新农村的新画面展现在眼前。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南沙镇以党建引领推动呼山村从软弱涣散村蝶变成先进村、示范村,全面提高村党组织能力,助推基层组织振兴,用实际行动扭转了群众对村“两委”“不靠谱”的偏见。 呼山村能够迅速扭转局面,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离不开村党组织班子的努力。加强基层党组织,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是破除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现象的必经之路。班子建强后,镇党委、政府又着眼长远,把培养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作为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注重从在外创业人员、复转军人和产业致富带头人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分子中发现人才,储备一批政治素质好、领导能力强、群众公认、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后备干部。目前,呼山已储备培养后备干部17人,其中年龄在35岁以下、学历在高中以上4人,并从后备干部中择优向镇青年人才党支部推荐纳入1名,由镇党委直接作为村级正职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为2021年村“两委”换届做好人才储备。
一直以来,呼山村党总支坚持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思路,注重发挥党员“双带”作用,走出一条符合呼山实际的脱贫致富路。 支部引路,群众增收有保障。按照以党建引领脱贫、以脱贫带动发展、以发展夯实基础的方式,呼山村推动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支部+”模式,大力推广“支部+特色产业”“支部+企业”“支部+合作社+企业”等产业扶贫模式,把分散的群众抱成团,实现了产业发展带动土地流转,基地建设带动贫困户就业务工的脱贫好路子。全村308户贫困户与2家龙头企业、3个合作社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贫困户全覆盖,确保贫困户都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打牢了脱贫基础。 党员带路,群众增收有干劲。呼山村一直以来以甘蔗和香蕉等传统产业为主,农户经济收入不高,且受天气和市场因素影响收入不稳定。经过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班子多次外出考察后商议决定,在呼山村发展枇杷种植。但是,由于群众对枇杷种植不了解,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磨破嘴皮子也没有几户愿意。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村干部和部分党员商议后决定进行试种,等到试验成功再向大家推广。由于呼山气候优势,枇杷比其他地方早熟1-2月,价格可高达20元/斤,见到枇杷带来的经济效益后,农户纷纷在自家的地里种上了枇杷。为了扩大枇杷种植面积,形成规模效益,呼山村决定采取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示范,专业合作社会把关、提供技术标准、群众广泛参与的模式来推进枇杷产业发展。2016年3月,呼山枇杷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共有基地2000余亩,社员134人,党员24名,目前,呼山枇杷畅销广东、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已经形成地区知名品牌,带动了周边农户发展致富。 产业铺路,群众增收有方向。南沙镇充分利用呼山村得天独厚的热区资源和水利优势,成功引进了呼山众创和富坤牧业两家龙头企业,发展鱼苗孵化和大棚养猪及其配套产业发展,共计为周边300余户农户提供了劳动就业岗位,极大促进了产业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未来将依托“2500亩现代农业庄园”的开发带动周边10000亩热区土地发展,目前已规划占地面积100余亩的大型水果交易市场,建立从枇杷、香蕉、芒果等种植到产品开发的产、供、销一条龙的运营机制,不断拓深农工贸一体化的新路子。同时,利用高速路优势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产业,开展以一二三产业为主的乡村旅游服务业,将呼山村打造为名副其实的“花果山”。
呼山村以驻村工作队员为骨干,将镇上下派的脱贫攻坚小分队成员、挂包帮干部与村组干部进行捆绑,组建了一支50余名党员干部群众组成的脱贫攻坚战队,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脱贫致富。 “5+X”模式,选精选优攻坚队员。由村第一书记牵头,从脱贫攻坚战队中择优挑选出由1名产业致富“带头人”、1名基础设施建设“土专家”、1名熟悉政策“宣传员”、1名讲纪律讲原则的“执法官”、1名文化高懂电脑的“档案员”、若干名年富力强且熟悉村情的农村党员组成的攻坚队,专门负责啃脱贫攻坚中遇到的“硬骨头”,在产业发展、危房改造、政策宣讲上冲锋在前,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新的活力。 积极争当“四大员”,多方向攻克“硬骨头”。脱贫攻坚战队以问题为导向,自觉争当“指导员、战斗员、宣传员、统计员”,带领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促进人居环境提升。以支部主题党日、群众大会等为契机,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形成了环境卫生整治常态化、制度化。脱贫攻坚以来,共完成实施农危房拆除重建173户、加固改造56户、非4类重点对象拆除重建57户,2020年农危房项目改造120户、门窗补短板47户,活动室及活动场地建设10个,行政村舞台1个,厕所改造23个(其中新建6个),水果交易市场1个,村庄美化、硬化、亮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拉近党群关系,提升群众满意度。主动扶贫解困,调解矛盾,参与管理监督扶贫项目实施,带领群众抓生产搞建设,支援民房建设及旧房拆除60余户,帮助技能欠缺、劳力不足贫困户发展生产20余户,展现了共产党员敢干敢拼敢担当的良好形象和为民情怀,拉近了党群关系,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内容时间: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