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奉节网讯(记者 吴云桃)为实现留守儿童“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的目标,9月27日,县委书记谢礼国、县长李光荣、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宗发等县领导及部门相关负责人、各中小学校长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全县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
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现有留守儿童3.5万,占全县儿童总数的35%。在今年8月,县委第十二届九次全委会把“培养照顾好留守儿童”作为当前民生工作的重点。
“做好留守儿童工作,不仅可以惠及全县留守儿童,还将大大减轻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家庭的负担,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谢礼国说,全县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在农村读书,而大多数地区农村的教育水平严重滞后于县城,以至于有的进城农民工愿意缴纳高昂的择校费,让子女在城区读书;农村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成长成才,希望党委、政府在做好留守儿童针对性工作的同时,加快缩短城乡教育差距,将更多优势的教育资源向农村布局,全面促进教育公平。
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亲情关爱
“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最需要的就是关爱,很多孩子几年看不到父母一眼,甚至听不到父母的声音。”谢礼国讲到,前段时间,他在兴隆镇桂花村专门看望留守儿童,有个叫李炎的小朋友,学习成绩很好,当问到是否想爸爸、妈妈时,李炎眼里满含泪花,他说最想的就是能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
我们要多动脑筋,多用真情,尽可能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亲情关爱。”谢礼国说,要推广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制度,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人士担任留守儿童代理家长,给予他们学习上的关心、生活上的照顾、情感上的抚慰,尽量弥补他们亲情的缺失;在学校建立“亲情视频聊天室”,安装“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与父母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引导志愿者、教师、城市学生与农村留守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帮助留守儿童找“知心朋友”。
分步推广实施“食用牛奶(鸡蛋)”计划
“我县目前有3.5万留守儿童,如果按每人每天吃一个鸡蛋、喝一杯牛奶,平均每天就要将近10万元,虽然我县属国家级扶贫开发县,但我们要努力分步推广实施“食用牛奶(鸡蛋)”计划,尽全力改善留守儿童身体状况。”谢礼国说,建好学校食堂,切实解决学生午餐和住读学生的三餐供给问题,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必须免费为学生提供蒸饭搭伙服务,县上按每生每月5元的标准给村级小学补助搭伙费;积极推进饮用奶(豆浆)、鸡蛋计划,从2010年秋季起免费为所有村小学生每生每天提供一杯豆浆和一个鸡蛋,促进学生营养状况的改善,对其他实施饮用奶(豆浆)、鸡蛋计划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每生每期1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力争到2012年全县留守儿童营养不良率在2008年基础上下降5个百分点。
全力维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据调查,广东省3大监狱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人员中,有80%曾经是留守儿童。“孩子的安全是父母最担心的事情。”谢礼国说,如果长期对留守儿童疏于管教,有的留守儿童的过错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和制止,久而久之就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维护好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通过成立留守儿童维权中心,健全农村中小学校园安保队、校园民警、保卫干部、保安人员、护校队‘五位一体'的校园安全新型譬务体制。”谢礼国说,要依托村支“两委”和驻村民警开展警民联防等形式,预防和制止侵害留守儿童的恶性案件发生。同时,要加强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场所的整治和监管,营造留守儿童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加强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留守儿童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完善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建设
截至目前,我县建成寄宿制学校69座,2012年农村寄宿制学校将达到82所。“我们有不少农村寄宿制学校条件还比较差,如食堂面积不足,有的学生只有站在室外用餐;厕所蹲位不够,学生上厕所时常要排队等侯;寝室和床位不足,有的两到三名学生睡一张床。”谢礼国说,儿童是奉节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留守儿童作为全县未成年人中的特殊群体,把他们教育好、引导好、塑造好,不仅是为了让他们健康成长,更是对奉节未来负责。
“现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已成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主要阵地。教育主管部门及各学校要全力推进建设进度,切实保证建设质量,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谢礼国说,要完善寄宿制学校食堂、饮水、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为寄宿制学校学生统一配备床铺、床单和被套,改善寄宿制学校住宿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生活管理以及卫生保健、保安人员配备工作;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室建设,切实加强留守儿童营养指导、生长发育监测、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诊断等保健服务。
内容时间:2010-09-2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