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专家观点
为什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一以贯之的重中之重?
作者:魏后凯   发布时间:2025-11-19  编辑:wangximing

专家:魏后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十五五”时期统筹推进的12项战略任务之一,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明确了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三个重大举措,从全局高度对全国“三农”工作作出系统安排,为“十五五”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抓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主张和始终坚持的原则,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早在2003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明确指出,“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后从2004年起,中共中央连续发布22个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都再三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20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序幕将启的交接之际,《建议》又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全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战略定力。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三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可以看成是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一体三面,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乡村振兴是从民族复兴角度提出来的,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然之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从现代化角度提出来的,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也是建成现代农业强国的必要条件;而农业强国是从强国建设角度提出来的,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实现农业强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目标之一。当今,世界农业强国均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前提条件,而实现农业强和建成农业强国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应有之义。因此,要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扎牢两条底线,做好双重补短板任务,健全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结合起来,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效应。

“十五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帮扶制度和帮扶政策的转型时期。在这种两期叠加的新时期,必须进一步扎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两条底线。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底线任务。尽管我国粮食产量2024年已经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500公斤,守住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但无论从供给还是需求看,都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和潜在风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丝毫不能放松。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增效,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和粮食储备体系,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不断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同时,在过渡期结束之后,我国现行对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需要逐步转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相关政策也需要转型。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肩负着双重补短板任务。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首先必须优先补强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块最大短板。近年来,在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我国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应该看到,我国农村发展不充分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相较于其他领域,农业农村现代化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短板。正因如此,《建议》把“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对滞后”作为当前国内发展面临的七大问题和挑战之一,并特别强调要补强短板弱项,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很明显,如果不尽快优先补强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块最大短板,必将会影响中国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和两个阶段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应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先补强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块最大短板,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不断增强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

其次,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内部,同样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需要多维度全方位展开,加快补强这些短板弱项。从领域维度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出短板主要体现在农民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公共服务、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应将这些领域作为补短板的重点和优先领域,多措并举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着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补齐农村现代生活条件短板。从空间维度看,我国各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呈现出阶梯推进的特征,东部发达地区和一些大城市郊区有条件在“十五五”时期前半段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外部帮扶,到2035年同步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有难度,这些欠发达地区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所在。为此,要坚持两手抓,既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也要加大力度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确保欠发达地区到2035年同步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再从“三农”角度看,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看成是城乡融合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相互交融的综合体,即“三化一融”的有机整体。据此构建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的结果表明:对标设定的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值,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最高,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程度居中,而农民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最低,离2035年目标值的差距最大。为此,需要把加快农民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更大的力气加快补强农民现代化这一短板中的短板,全方位推进农民观念、素质、职业、生活方式等的现代化。

内容时间:2025-11-17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