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Select Language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2882本学术著作,超过9.5亿字
覆盖832个重点贫困县14个连片特困区
本文主要分析了就业方面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和展望。首先介绍了2006年的就业形势和统筹城乡就业的现状,然后分析了统筹城乡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统筹城乡就业的展望。目前,已有26个试点备选地区拟定了试点工作方案,其中10个地区的试点方案已经通过指导小组审定。从上报的试点材料看,试点方案贯彻了试点探索“三个体系,两个制度”的具体要求。
所谓“全民低保”是指公民由于受到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收入下降甚至中断使之陷入贫困时,由政府给予最起码的生活保障的国家制度。按国际惯例,低保制度一般被称为社会救助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在1999年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2年突破了阻碍这项制度全面实施的“资金瓶颈”,从此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尽保。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促进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是东北三省省委、省政府为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所做出的正确选择。在努力克服制约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的进程中,使东北三省宏观经济呈现出持续、平稳、快速增长态势。经济的长足发展,也使得东北地区居民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改观,城乡居民的收入持续增长,消费品市场繁荣,物价平稳,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本文构建一个简单的二元经济模型,从理论上说明农业与非农业两部门劳均产出比、分配系数比、劳动力负担人口比和城市化滞后是决定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并用中国1978~2003年历年的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检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本文的主要发现有:①改革初期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负担人口比相对于城市迅速下降;②劳动力就业非农化在改革以来没有缩小,而是扩大了城乡...
我们利用1989~2000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对人均家庭真实收入和工资不平等及其变化进行了考察。我们发现1989~2000年间,农村的GINI 从0.4上升到0.42,表面上看只有轻微的变化。城市地区从0.25上升0.36,上升了44%。我们还发现,地区间、城乡间的组间不平等对总体的贡献不足10%。在样本时期内,来自于工资收入差异对总体不平等的贡献逐渐加大。我们对...
本文提供了一个分析城乡收入不均的基本模型,在相关文献中尚未发现类似的模型。该模型为定量分析城乡收入不平等找到了一个新的框架。它能够从人口变迁和收入变化的角度来分别考察各自变量对基尼系数的贡献。从理论上,它揭示了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设以及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该模型我们发现,从1986年至2000年,农村向城镇的移民实际上加剧了城乡之间的收入不公,尚未在有...
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鲜有文献涉及。本文用银行信贷占GDP比例来衡量各省金融中介发展水平,对中国各省1978~1998年的银行信贷和城乡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控制其他因素后,以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银行信贷水平所衡量的金融中介发展显著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且,金融机构在向农村和农业配置资金方面缺乏效率。另外,金融中介增长对城乡收入分配的负面作用主要...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之一就是消灭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平等。然而,追求平等的努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制度的分割使城乡差距始终存在,且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进一步扩大。利用1989~2000年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本文分析城乡家庭经济状况(衡量标准为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 )及城乡差异的决定因素。在兼顾宏观地域差别的同时,重点探讨中层(社区)和微观(家庭)因素对家...
在城乡二元结构转换与经济对外开放同时推进的双重约束下,一国的居民收入分配变动必然呈现出复杂的特征,本文通过对传统两部门经济模型数学推导过程的改进,提出了一个包含城镇封闭部门和城镇开放部门、农村封闭部门和农村开放部门的双二元递推理论模型,并力图用其来描述1978年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变动的总体特征和基本趋势。实证研究结果较好地支持了这一理论模型的有效性,而本文分析的基本结...
本文将在2003年对迪庆所做的跟踪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从迪庆的城乡关系及劳动力流动出发,进一步探讨迪庆的发展问题。
战略衔接
相关图书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