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Select Language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2882本学术著作,超过9.5亿字
覆盖832个重点贫困县14个连片特困区
西部地区地级城市中,四川省城市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得分和排名差距较大。西部地区城市社会-竞争力匹配系数和环境-竞争力匹配系数差距较小,城市竞争力(经济竞争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总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竞争力中,四川省城市经济规模得分和创新能力得分较高,但城市经济结构得分和基础设施得分相对较低;四川省城市社会可持续性得分和排名总体较为靠前,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得分排名较为靠...
2013年以来,四川通过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有效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本文以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为背景,从基础实力、首位城市、区域均衡、腹地支撑四个维度对四川区域协调发展进行评析,认为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推动下,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推动首位城市由虹吸效应向溢出效应转化、在次级区块培育出新兴增长点、提升县乡(镇)规模效应提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下一步深化拓展...
本报告描述了四川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基本情况,发现返乡创业人员以男性为主、中青年是主力军、受教育水平整体较高、空间分布具有区域性、行业分布以种养业为主等特征,归纳总结了四川省在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经验,对返乡创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在户籍人口超百万的大县中,有7个常住人口超过百万,本报告重点分析了后者发展现状、特征及其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报告发现,百万人口大县经济发展情况较好、人口集聚水平稳定、城镇化进程保持较快发展、基础设施水平较高、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百万人口大县的发展对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有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应加快人口大县县城建设,完善县域城市功能,拓展县城发展空间,改善旧城居住环境,增...
四川省“百镇建设行动”成效显著。本报告根据2015~2016年四川省特色小镇的数据资料,描述分析了四川省特色小镇的鲜明特征:发展类型丰富多样,主导产业特色突出,人口集聚能力强,品牌意识强烈,带动农村发展。但是,随着特色小镇建设的逐步推进,四川省也面临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进一步提升、要素缺口较大等突出的问题和困难。为了进一步促进四川省特色小镇的建设,本报告认为应从四个方...
2016年,四川省继续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年行动”,更加注重城市建设规划引领,在加快主要城市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推进县(市)域“多规合一”,建立规划违法违纪约谈制度等。全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新型城市逐渐被培育打造为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对外开放软硬环境明显改善,全...
在四川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向大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聚集,人口流动日趋活跃,变化更趋复杂,规模不断增大。但是四川城镇化水平较低,对省外人口的吸引力还比较弱。省内人口流动趋势是以成都为中心向周边递减,这与四川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的分布格局相似。为促进四川省城镇化发展,应因地制宜发展非农产业,吸引乡村人口就地转移;以政策服务为导向,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
人口红利期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高劳动人口占比和低抚养系数70157622,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年龄人口抚养负担较轻,或者因人口年龄结构、地区分布变化,以及劳动力素质、劳动力参与率70157623提高,直接或间接增加劳动力数量,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黄金时期”。人口红利可划分为数量型人口红利和结构型人口红利。统计数据表明,传统的数量型人...
目前四川人口老龄化水平位居全国第二,未来还将呈现出老龄人口规模大、发展速度快、社会负担重,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等特点。研究发现,四川老年人健康状况与生活来源受年龄、性别、城乡以及区域等因素影响差异较大。老年人有居家养老、护理照料、精神慰藉等养老需求,然而,四川省目前养老模式单一、养老机构发展不足等问题突出,亟待健全养老机制、完善养老模式,促进四川老年人口健康发展...
作为一种全新发展理念下的农村空间组织形态,新农村综合体是在乡村传承与城市文明、居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和农业生产需求之间的平衡点,是都市圈农村发展的主体形态。从2003年开始,成都市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新农村形态上的升级,建立了一系列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一套科学可行的新农村规划体系,构建了农民主动参与的民主决策程序,打造了一批风格各异、宜居宜业的产业形态,盘活...
战略衔接
相关图书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