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Select Language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2882本学术著作,超过9.5亿字
覆盖832个重点贫困县14个连片特困区
“回归主流社会”是救助保护流浪儿童的根本目的。其主要内容有:让流浪儿童有一个与普通儿童既类同又具有不同特点的生存生活环境和受教育机会,学习和掌握一定知识技能,使其能够逐渐形成与普通儿童一样的思维方式、成长方式和发展方式等,这些内容既可以各自独立实施,也可以形成系列措施相互结合推进。
目前我国各个省、区、市的流浪儿童救助组织机构设置基本上是以先有的民政遣送站为基础,由于其只是起着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事业之中的一个过程性作用,因而远远不够,应该在更广领域设置多种具有针对性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形式。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作为组织控制论的一种方式,应该发挥名副其实的作用。然而,那些只是给予一些救助保护措施,或者单单依靠家庭能量,或者依靠流浪儿童自身力量等方式,企望改变儿童流浪生活方式和行为已经远远不够了,因此也谈不上回归主流社会目标之实现。因此,为了使救助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和使许多流浪儿童从中得到人生教益,调查者依据调查实践经验得到的流浪儿童回归主流社会路径的逻辑关系和逻...
回归家庭是回归主流社会的基本方式、是在社会救助工作中大量采用的回归形式,也最适合流浪儿童的需要。因此,工作人员在采取送其回归家庭的救助保护措施中,不仅应该清楚家庭对流浪儿童的本有作用,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针对流浪儿童特点和弱点,家庭、学校和社区有着难以满足的缺憾,社会救助工作者要为弥补这个不足而提供有效帮助。
由于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社会工作者的产生历史不太长,人们尚未来得及对社会工作者的性质进行经验性认识、经验性反思以及知识性积累,从理论研究上更缺乏这方面较完善的工作。因此,对于救助保护流浪儿童的社会工作者,笔者只能对调查研究中得到的感性认识或者感觉进行论述。
救助保护事业的核心,在于流浪儿童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转化教育工作。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对象以流浪儿童这个“人”为主。可是这个“人”不是纯粹的“人”,而是由流浪生活和流浪文化熏染的“流浪人”,因此,救助保护工作的对象必须涉及流浪儿童的所作所为。
2003年3月至2004年9月,在中原某省会救助保护流浪儿童中心对19名流浪儿童进行面对面交谈后,调查者又亲自将他们送回各自家庭,并对他们家庭、社区和亲属邻里街坊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访问。被送回家的儿童家庭住址涉及:河南省(4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人)、陕西省(2人)、黑龙江省(2人)、安徽省(2人)、宁夏回族自治区(1人)、湖北省(1人)、江西省(1人)、湖南省(1...
本文主要介绍了调查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文章研究对象是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以迁移动因、城市适应现状、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以分析在京女性农民工的社会特点。
本文介绍了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阐述女性民农工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女性与男性的心里,生理等方面差异概括说明本书运动到的迁移理论、城市适应理论以及性别相关理论。
相对贫困
相关图书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