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Select Language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2882本学术著作,超过9.5亿字
覆盖832个重点贫困县14个连片特困区
2000年全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通过对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与以往几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北京市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与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密切相关的,本文仅就此两者的关系做一简要分析。
北京人口结构变化特点
1.人口增长结构由自然增长为主转向迁移增长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北京市的人口增长速度一直是很快的,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6年间(因第一次人口普查与第二次人口普查之间有行政区划调整,区域面积扩大的影响,此处忽略不计),北京市的常住人口从759.7万人增加到1356.9万人,共增加了597.2万人。在影响北京人口增长的两大因素中,自然增长比重逐步下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已由1963年的35.3‰,下降到2001年的不足1‰。1963~1990年平均每年自然增加人口8.6万人,1990~2000年平均每年增加2.9万人。迁移人口比重逐步上升,1963~1990年平均每年增加3.8万人,1990~2000年平均每年增加24.6万人。自然增长在人口增长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63~1990年期间的69.3%下降到1990~2000年期间的10.4%。
2.人口分布由集中于城近郊区转向近郊区集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北京市的人口分布是以城区为中心的,20世纪50年代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近郊区的人口迅速增长,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人口自然增长为主的增长模式下,人口分布一直是以城近郊区为中心的。从80年代末期开始,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的人口分布结构由1∶1.17∶1.64(以城区为1)转为1∶3.2∶2.4,1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