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最基本要素。近年来,耕地“非粮化”对粮食生产造成了直接影响。未来耕地保护呈现如下趋势:一是耕地“非粮化”占用依然会持续增加,二是耕地“非粮化”面积依然会持续扩大,三是耕地土壤质量提升短期内难以实现。耕地的这种变化不仅影响粮食的数量,也会对粮食质量造成影响。导致耕地“非粮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政府决策主体、耕地承包主体、新型经营主体以及工商资本主体等的行为。适度合理的耕地“非粮化”可以提供粮食之外的农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但过度的“非粮化”会对粮食安全产生严重影响,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非粮化”。为此,应严格耕地用途管控,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完善耕地保护补偿制度等,切实防止耕地“非粮化”。
<<
于法稳: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生态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第九届、第十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生态经济》副主编。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理论与方法、农村生态治理、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资源管理。
林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