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2021年我国进入了“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流动儿童教育也显现出了新的地方性和阶段性差异。本文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和新型城镇化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背景,围绕新时期流动人口与流动儿童规模、流动儿童教育发展以及流动儿童关爱保护三大板块,递进式阐述了中国流动儿童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发展现状、趋势和挑战。本文提出,优化公共教育供给是应对新人口形势的重要举措,国家需要以社会正义与教育规律来优化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同时,需要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应“积极稳妥”与“积极稳慎”处理在民办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问题,避免造成流动家庭的就学负担;增强对0~3岁城市流动儿童的照护支持和普惠托育供给,提高3~6岁城市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普惠率;落实“累积性指标为主”的入学政策基本方向,加强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完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省级统筹,加大中央财政资助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力度,落实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的国家审计制度安排;建立城市流动家庭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满足流动家庭和流动儿童的多样化需求。
<<
韩嘉玲: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讲座教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人口迁徙、农村教育、社会发展等。出版与主编多本著作,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从1991年开始从事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发展与支持网络的工作与研究,投身于贫困弱势人群教育与社会发展等实践项目,主持多个国家级课题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移民组织(IOM)等课题。先后获得“中国消除贫困奖”之科研奖、首都“巾帼十杰”称号、腾讯公益新公民影响力奖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特别奖等荣誉。
张妍: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流动、妇女发展等,主持参与过多项省部级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出版专著2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冯思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在《教育与经济》、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等国内外期刊发表。
刘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流动儿童教育、儿童友好城市。曾参与《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4)》编写工作,任《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21~2022)》副主编,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