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以耕织或农副业结合的小生产或小商品生产为特点的个体农民经济(或称小农经济),在世界大多数地区起源、成长与演变。它们曾经是欧亚大陆的普遍现象,但演变过程却差别很大,并由此造成各国农村现代化命运迥然不同。大体说来,农民经济在西欧较早得到改造:农民演变为企业家,小生产走上专业化和产业化道路,农村现代化成为那里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东欧、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国家的现代化起步于20世纪,这与上述国家农村现代化的迟滞有密切关系。历史昭示,传统或前近代农民经济的转变,是各国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实践已经或正在证明这一点。
<<
徐浩:0
徐浩,1961年生,天津市人。1984、1987年在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硕士学位,199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87年起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2000年受英国学术院王宽诚基金会资助,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进行学术研究与交流。长期从事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欧洲史、西方史学理论、清史及前工业社会中外历史比较研究的教学与科研。著有《当代西方史学流派》(合著)、《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荣获北京市和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