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是中国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兼有其他少数民族的行政区域。全区藏族居民有人口209万余,他们大部分居住在海拔3千米左右的高原上。在西藏东南部高原边缘低海拔地区的深山峡谷地带,有门巴族、珞巴族和僜巴(僜巴即僜人,合称三巴)分布。这些地区从西向东分别称作门隅、珞隅和察隅。从行政区划分,门巴族分布在墨脱县(约7千人)和措拉县南部(约1千人);珞巴族分布在米林县南部(约3千人),还有部分在墨脱县境内雅鲁藏布江上游,与门巴族呈大杂居小聚居状态分布;僜巴分布在察隅县南部(约1千5百人)。这三个民族都是跨国境或跨中印实际控制线的民族:门巴族跨中印实际控制线,珞巴族跨中印国境线,僵巴跨中缅、中印国境线。本世纪50~60年代,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组织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时,西藏社会历史调查组在西藏腹地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工作。但对于西藏边境地区的民族却没有调查。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地处边防前线,社会情况复杂,还不具备科学工作者前往调查的条件。另外,西藏调查组人员有限,还不可能抽调力量前往这些地区。因此,专业科学工作者对“三巴”民族社会历史的调查研究就成为一个“空白”。1965年,民族研究所领导又请示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三巴”调查的问题。当时要求研究人员都要参加“四清”运动,以便受到锻炼和教育,第二年,“文化大革命”又开始,研究业务停顿,“三巴”调查也就不可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