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同一个贫困村的村民彼此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分化,不同村庄之间的贫困村民即使彼此个人特征和背景相似,生活状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于资源占有相当有限的农民来说,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够用社区层面的因素来解释。一些研究也表明,贫困不仅发生在个人/家庭层面上,而且也发生在社区层面上。而不同层面上发生的贫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社区层面的贫困与农户层面的贫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里所指的社区主要是指村庄,可以是自然村,也可以是行政村。而无论是自然村还是行政村,在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改革之后,其作用和功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章主要是在实地研究的基础上,讨论社区(村庄)层面贫困的表现、影响社区性贫困的外在因素、社区性贫困和农户贫困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为贫困农民脱贫和实现可持续生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
马春华:女,江西永新人,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家庭与性别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家庭社会学、家庭政策、农村贫困、劳动力流动、性别关系。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转型期中国城市家庭变迁:基于五城市的调查》(合著)、《家庭与性别评论(第4辑)》(主编)、《家庭与性别评论(第7辑)》(主编)、《20世纪以来海外中国家庭研究述评》(论文)、《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和最新发现》(合著论文)、《重构国家和青年家庭之间的契约》(论文)、《中国城市家庭亲子关系结构和社会阶层的影响》(论文)、《性别、权力、资源和夫妻间暴力——丈夫受虐和妻子受虐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欧美和东亚的家庭政策:回顾与评述》(论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