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在完善法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同时,应明确把社会心理建设纳入治国方略,在全社会形成和谐共处、奋发进取的社会心态,使全国人民满怀信心、充满活力地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要从满足民众需求入手,让民众享受安全、愉快、有前景的生活,以“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为理念,激活民众“求幸福、奔小康”的心理动力,使“中国梦”化作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梦想和预期,成为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心理源泉。要进行健康公民人格、契约精神和中国文化气质的养成教育,培育超越家庭的梦想,引导民众守法有德,有序参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以及心理建设,使建设者在公共参与中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人心归仁”是社会心态的基本现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心态的基础。对利益和观念多元化的社会现实,要通过营造平等、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形成各美其美、相互尊重的多元社会观。推动文化、族群、阶层、长幼、城乡、行业等社会类别之间的接触沟通,形成美美与共、和谐发展的包容心态。要借助多重媒体引导社会舆论,要注重社会心理学研究,在观察、调整、培育、引导社会心态上探讨规律,积累经验。
<<
杨宜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2010~2014)。2016年起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代表作有:《“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台北)《本土心理学研究》2001年总第13期]、《个人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关系化还是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主编Social Ment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Singapore:Springer Singapore,2019)。
王俊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发展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室主任,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心理建设: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项目批准号16ZDA231)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智库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应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大数据网络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犯罪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2008~2009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①社会心态,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社会学评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江苏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光明日报》等学术报刊发表《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社会心态的结构和指标体系》《作为社会心态能量的社会情绪》等20多篇社会心态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出版了专著《社会心态理论:一种宏观社会心理学范式》(2014)、合著《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研究》(2013);②监控社会,出版了专著《监控社会与个人隐私》(2007);③风险社会,主要关注风险的社会认知,个人与社会视角下的风险防范,完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点课题“风险认知与风险行为策略——民众风险心态测量与调查”,主持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个人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公共风险规避与应对”;④汽车社会,主编了汽车社会蓝皮书《中国汽车社会发展报告(2011)》《中国汽车社会发展报告(2012~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