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水钢生产经营和发展目标,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为水钢产品品牌的塑造做出了不懈努力。
在市场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企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公司业绩一步一个台阶,直至主导贵州钢材市场。
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66年,2009年更名为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首钢水钢”),现由首钢集团控股。首钢水钢公司经过53年的发展,已成为拥有铁矿采选、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以及发电、水泥、机电制造和建筑等产业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首钢水钢钢材产品主要是热轧建筑用钢材及部分优质加工材,主要市场80%在贵州省内,20%辐射重庆、四川、云南等区域。
从企业发展上看,近五年首钢水钢盈利能力指标及资产质量指标均有所进步,与2014年相比,2018年净资产收益率增加78.67%,总资产报酬酬率增加9.46%,营业利润率增加12.45%,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增加67.39%,总资产周转率增加0.1次,流动资产周转率降低0.34次,存货周转率增加10.76次,应收账款周转率增加6.84次。为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首钢水钢公司实行集团公司、二级公司、三级公司三级管控。对钢铁主业和全资子公司严格按照公司章程进行管理,严格执行公司“三会一层”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严格履行首钢集团各项管理决策程序和规定。目前,公司已经成立首钢水钢公司风险管控领导小组,按照首钢集团计划逐步纳入首钢集团风险管控体系建设。通过这些举措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在首钢水钢对外投资的19家企业中,有11家盈利,占对外投资企业户数的60%,投资回报逐步好转。在政策扶持方面,首钢水钢公司获得了积极的各项政策性支持,为促进公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是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剥离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相关政策文件要求,水钢积极响应政策,推进实施水钢供水、供电、供气及物业管理职能等“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几经努力获得贵州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财政补助资金19800万元,有效减轻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投资压力,加快实现企业轻装上阵转型升级快速发展。二是按照国家、省、市政府关于全面彻底排查取缔“地条钢”的相关文件要求,各级政府认真开展“地条钢”整治工作,严厉打击违法生产、销售“地条钢”的违法行为,在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改善水钢市场经营环境,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助力水钢实现了企业“减亏、止血、扭亏”三大战役的成功。三是近五年来,首钢水钢积极争取各项政策性资金支持,累计获得政府各类财政资金59648万元,同时争取稳岗补贴4230万元,并在省市政府和社保部门支持帮助下,水钢医保从2018年1月起纳入六盘水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管理。在纳税方面,首钢水钢公司获得了越来越宽松的纳税环境的支持,大大减轻了公司发展成本及压力。一是从近五年水钢纳税情况来看,在水钢亏损连续五年未缴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下,企业向国家缴纳的税金逐年增加,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贡献不断增强。二是伴随着国家逐步完善税制和机构改革,税收工作从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高效化不断提高,税制和机构改革总体反映了降低企业和居民税务负担,促进了企业发展壮大和居民收入的提高,税收管理工作开创了“放管服”有机结合的新局面,企业税收工作从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税收工作。
从未来发展看,针对企业面临的内外制约因素,应着力于良好营商环境的营造,并切实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好相关工作:第一,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推进水钢“十三五”中期调整规划、产品提升三年规划和水钢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等落地实施,进一步推动水钢发展方式转变和产品转型升级,实现经营生产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工厂,开启水钢钢铁从“制造”向“智造”转型的新篇章,筑牢企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第二,借力地企合作支持,积极融入城市发展和产业规划,抢抓项目,用好政策,拓展产业,在服务省市地方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共同发展。第三,争取财政、货币、融资、物流、减税降费等各项工作的支持力度,为实现企业经济体制深化改革营造绿色政策环境,助推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第四,企业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要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指导帮助企业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地企共赢。第五,各级地方政府职能持续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环保治理,出台环境治理专项资金工作方案或者指导意见,加大对企业实施环保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为实现环境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