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介绍了中国工人非稳定性意向的五种指数,通过对经济学指数、发生学指数、政治学指数、社会学指数和心理学指数的分析和统计得出了工人非稳定性意向的临界区间,对政府和工会把握工人行动具有现实意义。
转型期,中国工人集体行动出现了新的变化,影响了中国工人组织形态的特征。变化的动力,来自于中国工人意识的转变。工人意识正在由个别劳权意识向集体劳权意识转化,出现了官方工会与非正式工人团体并存运行的局面。非正式工人团体是工人集体劳权实现的途径选择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嫁接在传统乡土文化上的宗族老乡关系与现代生产中的工作场所关系相互联合,共同作用于中国工人,形成了工...
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对劳动者组织权的法律保障:组建工会的实体要件如工会会员的资格、工会组织领导人的资格、工会组织的合法性;组建工会的程序要件如申请、批准等。接着分析了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主要经验包括建立了四项工作机制、形成了六种建会模式等。存在的问题如会员资格等。最后提出了完善劳动者组织权保障的政策措施: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工会规范化建...
中国的结构和构造与欧美国家的结构、 构造是明显不同的。从典型和比较的角度观察,欧美存在的是契约制结构,或者称为契约模式。它以个体主义为本位,不同个体作为主体讨价还价、相互承诺而结合在一起。东方特别是中国所存在的是一统制结构,或者称为一统模式。它基于先天的血缘力量或集体理念的权力力量,将人们结合在一起。 在两种结构的现代形式中,工人都是组成要素。从社会分层的角...
中国工会的理论、法律、体制及其运行都体现了中国工会的双重性定位:既作为劳动关系主体劳动者的集体代表者、维护者,又成为劳动关系的协调者、中介者、调解者。即,“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中国工会改革的矛盾焦点,实质上,就是这双重角色定位的争论与演变。当前,现实中出现的“工人运动”也对工会的这一双重定位提出了质疑。中国工会角色定位的走向取决于中国工人、中国社会...
自1978年经济改革以来,市场经济使中国劳工与国家的关系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Chiu和Frenkel,2000;Cooke,2005;Ng和Warner,1998;O’Leary,1998;Taylor et al.,2003;Warner 1995;2000;Zhu和Warner,2000)。中国工人曾经受雇于国家,并受到党和国家某种程度上的保护。然而,诸...
由2010年春夏连续发生的劳动社会事件,使我不由得回顾起三十多年来自己在工人状况调查和研究中的一个判断。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阶层分化中,尽管矛盾错综复杂,工人的主体性却在形成和成长,不仅他们自身表现出自尊和自信,也有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