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生态城市建设已经进入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群内部的生态城市协同建设成为新的发展目标。目前,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都取得了一定进展。针对城市连片高质量发展问题,本报告提出了“法于人体”的健康指数评价方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科学评价依据。进入“很健康”“健康”序列范围的城市便可被认定为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依此原理,本研究对2017年284个中国生态...
健康宜居型城市作为一种理想的人类居所,旨在寻求一种让人居更舒适、让生态更健康、让经济更高效、让环境更优美、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形态。本报告在介绍健康宜居型城市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19个指标的健康宜居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14个用于评价生态城市健康指数的核心指标和5个用于评价健康宜居型城市特色指数的特色指标,运用该指标体系,将中国150座城市的健康指数...
《中国生态城市健康指数评价报告》是针对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城市病”日益严峻的现实而进行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决策指挥、工程实践于一体的智库成果报告,是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研究成果、理论指导、决策咨询与实施建设的引领者和践行者。本报告沿用《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2)》及各年度报告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2016年中国生态城市的健康指数进行统计与综合排名,并...
利用《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2)》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中国115个城市的生态健康指数进行了排名,并通过引入生态城市健康指数三级指标建设侧重度、建设难度、建设综合度等概念,试图对中国生态城市建设进行动态引导。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不仅各城市间发展不平衡、相差很大,而且每个城市生态建设的...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健康的发展水平同步提升,健康的内涵也不断丰富。与此同时,由环境、生活方式和行为引起的慢性疾病逐渐替代急性病成为影响个人健康的关键因素,以创造健康价值为中心的主动健康替代传统的以防病治病为中心的模式将成为必然趋势。主动健康涉及影响人类健康的医疗、运动、营养及环境四大场景的多种业态。应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促进供需协同,实现全生命周...
2010年,全球经济步入复苏轨道,中国经济更是高速发展。在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城市发展呈现出新的格局与变化趋势。本报告在对286座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科学发展水平和民生建设状况进行系统评价的基础上发现,2010年全国城市百花齐放,资源型城市异军突起,城市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区域差距明显缩小。同时,“重视民生”成为2010年度城市发展转型的突出亮点。但与此...
“新型城镇化”理念引导未来城市的发展取向应体现安全、健康、协调和舒适。新型城市保障人的安全,致力于维护人类生存、就业、自我实现等多方面的安全环境;城市发展必须契合人类对健康发展的需求,健康理念表现在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和自由发展的健康状态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既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协调关系,也致力于提高城市居住、工作、学习、旅游的舒适度。健康宜...
本次调查从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健康促进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健康消费状况、健康知识的获得以及绿色生活实践等6个方面观察中国职业女性的健康生活方式。采用问卷调查法,在10个大中城市获得有效问卷972份。调查发现:职业女性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整体较好;普遍重视健康饮食和定期健康检查;纸媒、人际传播、互联网是她们获取健康知识的主要渠道;她们已经逐步接纳绿色...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