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2008年10月《湿地公约》第十届缔约方大会及2008年喜马拉雅地区高原湿地保护动议战略研讨会的召开,高度关注了我国高原湿地的重要功能价值及其保护,这是继《湿地公约》第八次缔约国大会和多次喜马拉雅地区高原湿地保护动议战略研讨会后,国际社会对高原湿地的持续关注。但是,由于对高原湿地重要功能价值认识的不足,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周边社区生存的需求,不合理的湿地资源利...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疆,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凉短促,春季冷暖交替剧烈,且多大风天气,雨热同季,降水变率大、保证率低,干旱发生的频率高,影响严重。太阳辐射量从东北向西南递增,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年平均气温为0℃~8℃,气温年较差平均在34℃~36℃,日较差平均为12℃~16℃。年总降水量为50~450毫米,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大...
1998年以来,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斧头归仓,森工下山”,林业产品加工企业和与林业相关联的产业纷纷关闭,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的产业结构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农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并成为主导产业,到2010年,农牧业比重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特别是应该如何抓住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促进和加快农牧业中的相对弱势产业—以牦牛为主的高原畜牧业的发展,对于...
本文内容包括:川西北高原牧区草原家庭承包责任制概述、川西北高原牧区从草原家庭承包到草场流转、案例研究: 内蒙古与川西北草牧场流转模式、完善川西北高原牧区草原家庭承包制及其流转制度的政策建议。
如何充分发挥牧草产业优势,及时解决牧草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科学合理地制定牧草可持续发展策略,是壮大牧草产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牧草产业是我国农村种植业调整,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独立的产业,其与畜牧业、传统种植业关系密切,是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物质基础。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牧草产业取得的成效日益明显;但是与发达的欧美草地农业国家以及大...
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以下简称“高原牧区”)因其区域资源、海拔、环境、气候等方面的特殊性,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只有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空间区位条件、生态地位和历史文化结构决定了其发展不能直接套用其他农村或者牧区发展的方式和经验, 需根据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的具体区情, 创新制度和政策, 促进跨越式发展。
自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2·19讲话”中正式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我国开始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以社会建设为中心转变。川西北高原牧区的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相比,更加滞后。加快社会建设已成为川西北高原牧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任务,但也面临着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协调、基层政府社会建设能力较差、回应民众公共需...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