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章从对江苏412个农户家庭进行的问卷和实地走访调查的资料人手,对于现阶段我国农民的合作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由于外部市场环境的刺激和农户自身增收的内在冲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农民具有重新组织起来,进行联合、共同合作的需求与动机;由于受传统体制和农户自身素质等因素的限制,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成本高昂;在...
本章回应农民互助合作研究中的“流通偏向”。20世纪80年代以前,新中国的农民与大生产、大市场、大金融之间的矛盾几乎不存在(或者说它们被农户与国家、农户与合作组织之间的矛盾掩盖了)。其原因与当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宏观政策有关,更与当时的一系列合作组织和国家机构有关:通过合作社、人民公社,农户间的生产合作获得了组织基础;通过供销合作社、国营粮食部门、国营商业部门...
农民互助合作需要“重提”,意味着当前互助合作非但不普遍,甚至已经很少见,所以才有“重提”的必要。既然中国农民有高度组织化的历史,这一过程是如何中断的呢?这一过程的中断又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中国的“三农”现状呢?这些都是本章要回答的问题。
本文从农业技术用户的角度分析农民学习农业技术的传统途径以及在学习和应用农业新技术中存在的困难,反映出贫困地区政府农业推广服务缺位的问题。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有偿服务表现出了较强烈的支付意愿,他们甚至愿意为培训付一定的费用,这将为农业推广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提供启示:在贫困地区应采取有效的战略和措施,实现农业技术供给的政府途径和市场途径的有机结合。
本文分析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农民合作的变化。中国的农民合作历经了“村落传统与社区性合作”“国家政权建设与强制性合作”“市场化与单功能合作”“多功能合作”等时期,合作难则是各时期的普遍现象。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了东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问题。首先,介绍了东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和主要作用。其次,介绍了当前东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问题透视。最后,提出发展与完善东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建议。
农民自愿联合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目的就是希望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他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的需求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本文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需求的内涵,并从产品特性因素、人力资源因素、生产资源因素、组织资源因素以及地区特征因素5个方面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随后,本文利用浙江、四川、黑龙江3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发端于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兴起。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发展农产品的商品生产,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产物。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