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从干旱发生频率和发生面积的变化趋势以及发生概率的空间分布三个方面探讨了冬小麦生产的干旱危险性,得出了三个结论:一是不同情景下冬小麦拔节—抽穗期干旱在21世纪前期、中期和后期轻度与中度干旱的发生概率相近,均大于重度干旱发生概率。总干旱发生概率在21世纪前期、中期和后期均无显著性差异;二是不同情景下21世纪前、中、后期,拔节——抽穗期各干旱等级发生的面积呈轻...
1981~2012年,全国年均冬小麦趋势产量为3237 kg/ha,呈显著增加趋势;灾年年均气象减产率为2.3%,最大达6.5%。宁夏、安徽的气象产量波动幅度较大,安徽、宁夏和西藏的单位面积气象减产量较大,河南和山东的气象减产总量较大,宁夏和甘肃的气象减产率较大。冬小麦气象灾损主要发生在西北干旱区和黄淮海平原等北方冬麦区,宁夏、甘肃和贵州等地是冬小麦气象灾损...
冬小麦在冬前苗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灌浆期均易受到涝渍灾害,根据不同气候情景下冬小麦各生育期总涝渍发生面积可知,在参考时期,各生育期发生涝渍面积为抽穗——灌浆期>冬前苗期>拔节期>孕穗期,其涝渍发生面积约占南方冬小麦区总面积的99%、60%、16%和12%。不同气候情景下,抽穗——灌浆期涝渍发生面积最大,占种植区总面积的80%~99%...
冬小麦涝渍呈增加趋势且生育后期灾害强度增加更明显。1961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小麦的涝渍多发于苗期、拔节期和抽穗灌浆期,而少发于孕穗期,但变化趋势不同。1981~2010年冬小麦涝渍除拔节期外均呈增加趋势,特别是在孕穗期和抽穗灌浆期,不仅发生灾害的趋势明显增加,而且灾害强度也显著增加。冬小麦各生育期的涝渍均呈南部多、北部少的分布格局。
1961年以来,霜冻害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局部地区有加重趋势。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发冬小麦苗期霜冻害,霜冻天数均呈减少态势;黄淮海地区呈西部多、东部少的分布格局,长江中下游地区呈北部多、南部少的分布格局;冬小麦发育提前使得霜冻害并未因霜冻天数的减少而减轻,部分地区甚至有加重趋势。东北地区春玉米乳熟期多发霜冻害,苗期少发霜冻害,但二者均呈减少态势;苗期霜...
未来中国达到1.5℃和2℃升温阈值的时间要早于全球,且以东北和西北地区出现的时间最早。未来中国温度和降水均呈增加趋势,且在2℃升温阈值时增幅更大、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强度和概率更大。未来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一季稻和双季稻)生产的气候危险性演变趋势、强度和类型出现了显著变化。水稻生产主要受高温热害和寒露风影响,冬小麦生产主要受涝渍和干旱影响...
农业是气候变化敏感行业。不同排放情景下1.5℃和2℃升温阈值给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带来的气候危险性出现了新的特点。未来水稻生产主要受高温热害和寒露风的影响,冬小麦生产主要受涝渍和干旱的影响,玉米生产主要受干旱影响。针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的气候危险性,需要采取稳健的适应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气候危险性的影响,确保粮食稳产高产。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