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社会工作者队伍在民政、卫生等部门的动员和组织下,奔赴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第一线,针对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以及安置点社区和学校,开展心理抚慰、社会支持网络重建、资源链接、生计帮扶等服务,以实际行动彰显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和独特功能,探索了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模式。
本书是由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牵头,组织在京若干高校师生,共同开展的一项关于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公民公益行动的系列性、年鉴性实证研究。该项目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围绕震灾发生后中国公民以有组织的志愿、慈善、公益、合作、创新等各种形式,在紧急救援、灾后重建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的实践探索,开展深入的实证调研、案例分析、政策及法律法规研究等,系统总结汶川特大地震对公民社会...
徐永光:4月14日晨,玉树发生7.1级地震,当天上午我就接到两个电话:一个来自国际美慈组织,他们已经正往灾区赶;另一个电话来自四川的“5·12”救助办公室,他们也已经组织救援队伍出发。“5·12”救助办公室负责人说了一句让我非常感动的话:今天是“5·12”救援“4·14”。
本文以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的危机报道为例,谈地震灾害的危机报道。文章首先记录了汶川地震危机的媒体报道,然后介绍了玉树地震的危机报道,最后对这两次地震灾难的媒体报道进行了总结思考。
本文考察了汶川地震后四川灾区的灾后社区重建的基本情况,指出汶川地震后社区重建受到了各方的关注,政府和民间组织、专业社会工作力量采取了一些不同的做法来重建社区。文章分析了三方在灾后社区重建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特点,也就社区重建还面临的一些挑战及今后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基本的讨论。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