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城市新贫困     检索到  96745  条相关信息

本文将农村务工者在城市中的贫困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在物质(经济)上在城市社会中处于底层地位;二是在制度上受到了政策性的与非政策性(隐性)的歧视和不平等;三是在社会关系方面受到城市主流社会的群体性排斥,同时他们和农村社会之间的纽带也出现了断裂。

作者:占少华 出版时间:2009年08月

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的就业特征,主要体现为非典型就业、低度就业、有业贫穷和自雇贫穷。这和我国的二元劳动力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城市贫困群体就业过程中,同时也伴随着职业极化与收入极化的现象。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目前面临的不仅仅是如何脱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面临着如何消除社会排斥风险,进一步促进社会融合的问题。

作者:祝建华 颜桂珍出版时间:2007年05月
来源:《理论探讨》发布时间:2024-09-25
关键字:城市新贫困;治理;政策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发布时间:2024-09-25
关键字:城市;贫困问题;研究;中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农村贫困人口逐年下降的同时,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总规模和贫困发生率却有明显的持续上升趋势。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加及其社会边缘化的倾向,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的公平公正和进步发展。因此,中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始,初步建立起了城市贫困体系,却仍存在许多问题。与此同时,城市贫困的生成在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和不同社...

作者:金一虹 出版时间:2011年05月
来源:《人民论坛》发布时间:2024-09-25
关键字:相对贫困;城市贫困;贫困治理

一直以来,政府主导的救助式减贫体制是中国城市减贫的主要模式。这一体制由政府全面主导,主要采取官办形式,由政府垄断福利资源,对城市贫困社群的基本生活起到保障和兜底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伴随经济社会转型与城市贫困问题恶化,原有的政府救助式减贫体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失灵”,多元化贫困治理模式开始崭露头角。作为一个典型的城市街区,广州市逢街的贫困治理经历了...

作者:刘敏 出版时间:2013年08月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在去工业化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贫困群体。这些贫困群体有着与旧贫困不同的特征。文章描述了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的现状特征,并从社会政策的视角,分析了去工业化过程中我国城市贫困群体致贫并遭受社会排斥的原因机制,认为非典型就业、低度就业、有业贫穷、自雇贫穷以及二元劳动力市场等都是导致我国城市贫困群体遭...

作者:祝建华出版时间:2006年07月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