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通过对调查材料的研究,阐述了以下问题:其一是宗教认同的界定,这种认同与宗教经验、宗教信仰、宗教仪式 和宗教组织等有着主要联系。其二是女教徒宗教认同的建构与维持,包括女教徒接触宗教信仰的过程,宗教皈依过程等方面。其三是女教徒宗教认同的面向:如对信仰对象的认同;对教义的认同;女教徒的仪式行为;对宗教信仰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的认同。其四是女教徒宗教认同的呈现与型...
宗教生态平衡,是近年来我国宗教学研究中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它借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概念,研究宗教与社会、宗教与个人、宗教内部之间的制衡关系,思考与探索当代中国宗教生存发展的前景。牟钟鉴先生提出:“把文化生态学应用于宗教研究,建立宗教文化生态学。”本报告以云南宗教的历史与现状为例,以宗教生态平衡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其形成与发展的状态,考察宗教内部、宗教与宗教...
清王朝奉行“以教驭边”的政策,通过黄教实现对蒙藏藩部的有效统治。本文以中国边疆农牧交界地带藏传佛寺群为研究对象,提出“宗教边控带”这一边政概念,重点考察清王朝“宗教边控带”的构建途径及其政教作用,并对清代边疆地区政教双轨制的统治模式进行思考。
促进民族团结的因素很多,如政治制度、经济互动、社会交往、文化生态以及思想观念等,这些因素从整体上可以分为物质性和精神性两大类型。宗教无疑是促进民族内部团结的重要力量,而且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共同发挥作用,可以产生正反两种功能的结果。在信仰不同宗教的民族之间,宗教在特定情境中有可能成为巨大的分裂因素,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即是明显例证。近一百年来,尤其是第...
在社会科学领域,“认同”是一个备受学界关注的概念。同理,促进人的安全认同作为安全管理的本质,安全社会科学领域相关研究理应重点关注“安全认同”这一重要概念。本文针对目前人的安全认同缺失的不良现象,立足于理论思辨层面,基于大安全视角,以认同的定义为基础,提出安全认同的定义,并对其进行扼要解释。在此基础上,阐释安全认同的功能与特征,并深入剖析安全认同的动机、路径及...
从宗教信仰转化为实际行动,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宗教与文化衔接,与社会嵌构,与生活关联,形成与特定民族密切关联的整体制度,并逐步从精神文化领域突破,进入社会领域沟通整合人际关系。宗教是整合人群的重要推动力,因为面对自然与社会的压迫,人们可以在特定宗教信仰背景中形成集体合力以对抗和化解风险,将之确定一套技术手段和文化系统,将人群凝聚为共同体。宗教形成的固定生...
2014年,中国宗教慈善的外扩力和速度都有所增加,综观宗教慈善活动的项目和运作模式,可以说是在“循规蹈矩”地进行。2014年中国宗教慈善活动的特点是注重“内外兼修”,低调外扩,逐渐积累了一些相对成熟的宗教慈善活动经验,各个宗教慈善组织相互学习和借鉴,强调“固本强身”的“内修”“练内功”,在机制和运行层面夯实自身的组织建设。同时,一方面积极“向下行”,进入基层...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塑造着人类宗教活动的新形态,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法律问题。当下中国的互联网宗教立法还不完善,互联网空间的宗教活动缺乏法律引导,集体宗教互联网活动难以定义,宗教新媒体、跨国宗教网络平台也缺乏有效的法律治理。完善互联网宗教的法律体系需要立法先行,探索治理制度,实现依法治理。互联网宗教的有序发展也离不开参与者的守法自律。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