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合作社是中国农业转型的重要经营主体,合作社经营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在平等、互利、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成员以投资者、使用者和控制者的三重身份参与合作社治理。1995年9月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的国际合作社联盟成立百年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关于合作社界定的声明》,该声明阐明“民主的成员控制”是合作社的七项原则之一,即合作社是成员管理控制前提下的民主治理。目前,中国农民合作社...
本文以马克斯·韦伯作品中对美国的教派与社团的组织方式的研究作为个案,分析了成员资格对于社团自治的重要意义,指出成员资格不仅是排他性群体的核心,而且是组织理念践行和再生产的方式。从整个社会的层面来看,成员资格又是系统的社会信任的基础。由此可以得出以社团或自愿组织的成员资格为核心的自治的思路,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可以提供借鉴。
合作社治理行为是在合作社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理事长)等治理结构设置的基础上对合作社各项经营业务进行决策、监督以及分配利益的过程。规范合作社治理行为一方面要切实保障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有效行使职责,真正发挥其决策和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对合作社成员进行有效的利益分配激励,提高合作社对成员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促进成员积极参与合作社治理及合作...
本报告的主题是第三部门的新成员——企业(家)基金会。讨论的主要内容是新成员出现意味着资本参与公益的新型组织方式;新成员的出现背景是市场化改革;新成员在理念、资源和手段上都有新颖的表现,但新成员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治理结构、公益性和专业化等方面的缺陷。但是,这些缺陷不能埋没新成员带来的深刻变化,我们仍然能够看到新成员正在引领第三部门走向慈善资本主义,学习私营...
本报告利用北京市郊区40个村庄1978~2018年调研数据,分析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流动趋势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证检验。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研究发现:(1)村经济总收入和集体净资产的提高对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进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随着村经济总收入来源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集体经济收入占村经济总收入比重的增加,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也倾向于增加;(3)...
《中国农户经济行为与乡村治理》一书首先讨论了传统农户家庭经济行为的两个主要假说体系——农户家庭生产和消费均衡的恰亚诺夫假说和农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舒尔茨假说——各自使用的要素市场背景,并认为恰亚诺夫假说是针对外部市场环境条件极为恶劣及劳动力、土地、信贷要素市场完全缺失情况下的农户经济行为,而舒尔茨假说分析的是在贫穷而有效率的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农户经济行为。而...
所谓边界,分为地理边界和人为边界,是指不同地区之间、群体、物种的界限和阻碍。边界的形成实质上是人类的主观分类,涂尔干在《原始分类》中提出,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归根到底,意味着在我们的类别概念中存在着一种划分的观念,它的界限是固定而明确的。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
农户家庭经济行为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国,伴随1980年代初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缺少经济自主权的农户逐渐从集体经济的制度约束中摆脱出来,日渐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过程同步,农户的家庭经济行为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并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中,农户家庭内部劳动力资源的配...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