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在1990年代的市场经济大潮之下,中国法学界的权利观也在发生变化。不同于此前的权利观强调个体自主和法律下的自由,这个时期,权利开始同利益结合起来,利益成为界定权利的唯一尺度。这一以利益为核心的权利观的发展,导致了对权利主体的遗忘,也导致了权利的怀疑论的兴起,造成了1990年代权利理论深刻的内在危机。与此同时,这一权利理论的发展,也引发了权利理论研究者们的反思...
本书拟从法社会学角度对弱势群体问题进行分析,所论述的问题包括:什么是社会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构成、分类及主要特征;社 会变迁、社会分层与弱势群体的相互关系;弱势群体产生的社会根源、制度机理;我国社会弱势群体与发达国家弱势群体的主要区别, 制度性弱势群体危害及其特点;我们为什么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保护弱势群体的正当性以及如何通过法律途径保护弱势群体;弱势 群体...
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1.6亿多人,占总人口的12.5%;到2015年,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2亿。人口老龄化在我国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保障老年人的权利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界定了老年人和老年人权利的概念,梳理了我国法律对老年人权利的规定和保护,概括了我国在保障老年人权利方面取得的成就,分析了我国老年人权利保...
权利和发展本是紧密相连的,早在联合国创立之初就将人权、发展、和平和民主作为其基本宗旨。但在随后的几十年间,人权和发展逐渐分裂开来,主要原因是人们狭隘地将人权理解为政治权利,认为其属于法律工作者和政治家的工作范畴,而发展则是科学家和经济学家研究的领域。不过随着发展理论与发展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权不仅包括政治权利,同时还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自此...
把儿童视为拥有权利的主体并从人权的角度加以保护,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儿童权利发展水平既体现了儿童的生存状况,也能刻画出成人世界的文明程度。然而,对许多人而言,儿童权利是不可思议的。尽管普遍认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但很少有人认为儿童也是拥有权利的主体。本书纳入了儿童权利保护领域的新内容,比如,对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具体而深入的阐释、从权利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公民的工作权利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形成了以个体工作权利保障为核心的保障模式,调解在工作权利保障争议解决中备受推崇。2007年以来,随着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公民工作权利保障现状整体向好,但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需要通过不断完善立法和执法加以改进,这是政府保障公民工作权利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愈来愈多的农民失去自己的宅基地或耕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失地农民土地收益权、社会保障权、工作权和知情权的保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4年,中国政府在这些权利的保障方面更是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在保障失地农民权利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和值得完善的地方,需要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严格控制政府的土地征收权、高度关...
儿童的地位和权利首先取决于一个社会关于儿童的道德准则。“尊老爱幼”是人类普遍的关于老人和儿童的道德原则,但是,一旦涉及权利问题,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认识儿童。有人把“儿童”的固有特点总结为四点:一是儿童时期只不过是人一生的短暂停留;二是儿童具有某种自然天成的本性;三是儿童的单纯性;四是儿童在年龄上处于弱势,有着脆弱的依赖性。特点一和特...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