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由于农业是灾害的主要受害体,小农社会的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又薄弱,所以一旦发生水旱灾害,就会对农业造成破坏,尤其是突发性的大水灾对农业的危害更大、破坏性更强,它不仅吞噬无数的人畜,造成农业劳动力资源短缺,而且淹没农田,毁坏庄稼,造成土地荒芜,农作物减产,粮食歉收。所以,“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使农村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遭到了极度破坏和...
有清一代,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气候的变迁、人口的增加,以及土地、森林等资源的不适当开发,东北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给经济社会带来严重影响。由于水灾是清代东北地区发生最频繁、危害最大的灾种,因此本章主要探讨清代东北地区水灾的基本概况,包括水灾类型、水灾统计、水灾分布、特大水灾以及水灾的成因等问题,以总结历史上的洪涝灾害规律,全面增强人们的水患意识,为今后除水害...
水灾后的灾区到处“灾黎遍地,啼饥号寒”,“饿殍载道,积尸盈野”,灾民无衣无食,饿死、冻死、病死的比比皆是,广大灾民挣扎在死亡线上,生活更加悲惨。所以,频繁的水灾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和生存。
灾害社会学认为,灾害发生后会产生一种非道德的心理与行为,这是同道德心理与行为性质相反、作用相反、结果相反的一种灾时心理和精神的力量,主要表现为自私、畏惧、逃避,甚至发生攻击、抢掠、流氓等犯罪活动。这种行为的出现使社会秩序严重混乱,社会正常运行严重失控、离轨,导致社会群体之间发生严重冲突。在清代东北地区的特大水灾中,一些失去正常生活秩序的人,开始向原始的、本能...
清代东北地区水灾频发,尤其是晚清时期,随着东北地域的开发,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逐渐遭到破坏。水灾频繁发生,给当时的小农经济、百姓生活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极大影响。本书从区域经济史和区域社会史的视角,探讨了有清一代东北地区水灾及其打击下的小农经济、灾民生活、社会冲突、政府与民间的救灾措施和应对机制,了解和把握水灾与区域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及互动...
有清一代,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水灾发生频繁,分布广泛,给当地的经济、民生以及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东北地区地方政府和民间虽然都给予了多方救济和救助,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受时代条件的限制,救灾的实效不大。通过以上各章节对清代东北地区水灾与社会应对机制的总体考察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频繁的水灾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灾难,造成人口伤亡、经济衰退、社会紊乱。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历朝历代都想方设法进行救治,逐步创设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救灾机制。清代东北地区地方政府在救治水灾方面,实施了救灾与防灾并举的应对机制。一方面,及时救济灾民,采取了诸如赈济、蠲缓、平粜、设立粥厂、广施借贷、安辑流民、以工代赈等救灾措施;另一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防灾减灾措施,如仓储...
对清代东北地区水灾与社会应对机制进行专题研究,可以拓展自然灾害史研究的学术空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救灾工作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以史为鉴,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当今东北地区防灾、减灾及新农村建设将起到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