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应对短缺与浪费的能源“新政”。首先,介绍了中国面临能源和环境的严峻挑战。其次,介绍了2005年中国能源“新政”。接下来,分析了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选择。最后,提出实现“十一五”规划降耗目标的终点对策。
中国食物损失与浪费治理经历了消除饥荒、提高流通效率、促进社会公平和巩固粮食安全四个阶段,演进动力来自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治理特征方面,粮食安全战略变化塑造了食物损失的治理目标,食物浪费治理始终围绕社会公平展开,逐步由政府主导向社会共治转变。国家治理现代化对食物损失与浪费治理提出更高要求,重点任务包括平衡多个治理目标、清晰化概念框架、建立数据库与评估体系等。...
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国际环境治理历程的一次重要里程碑事件,正是在此次大会上,与会各国认识到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对于应对所有环境与发展挑战的重要意义,会议成果文件《21世纪议程》更直接表明全球环境持续恶化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目前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森林砍伐、水资源短缺、粮食浪费和高碳排放,并导致关键生态系统的退化。如果继续...
本报告重点说明需要发展循环水务,建设节约型城市。报告从三个部分来具体说明迫切性:水源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但水环境整体状况仍不容乐观;污水处理厂建设进程加快,排水管网建设滞后;取水和供水环节水源浪费,农村地区节水潜力大。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使命是,在承认和尊重人类需要与生计的同时,保护大自然和生态进程,寻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减少污染和浪费性的消费。本文主要内容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关于旅游政策主张的声明。
协作使各项分工组成有机整体。早期人类社会,许多产品是简单的,个人能够完成制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品更为复杂,分工更为细致,每个人生产的产品往往只是最终消费品的某个部件或材料,分工后更为重要的是协作,如果不协作,各分工制作的部件和材料就不能有机地组合为一体,可能就缺少一种部件,产品就不具备使用价值,最终就是浪费。
循环农业是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和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建立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因此,针对我国农业效率不高且面临严峻资源瓶颈与环境问题的状况,循环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传统农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旧的增长模式,协调农业与资源环境矛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陕西粮食连年丰收,总产量已多年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但粮食安全仍不容忽视。面对耕地和播种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不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新技术推广不足、粮食生产主体规模偏小等问题,需要采取严格保护耕地、提升耕地质量、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完善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减少各环节损失浪费等措施,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