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篇从民国时期农户借贷渠道的结构、人民公社建立前农户借贷渠道的结构、人民公社时期农户借贷渠道的结构、改革开放后农户借贷渠道的结构等四个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来农户借贷渠道及其主渠道变迁的特征。笔者认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农户从私人网络借贷的主渠道几乎没有变化。作者以为,农户借贷主渠道长期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原因在于农村信用担保制度建设的滞后。
1984年,中国政府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农户再度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户的融资活动日益活跃。伴随着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农户融资渠道日趋多样化。农户的借贷网络中主要有六条借贷渠道:一是传统的私人借贷渠道;二是国家银行及农村信用合作社渠道;三是钱会渠道;四是农村合作基金会;五是集体经济组织;六是新兴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机构...
本文首先阐述了保险资金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运用,其次概述了政府投资资金的应用与发展,接着阐述了融资平台的转型与发展然后叙述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在城镇基础设施中的应用,最后阐述了信托业的实践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户从单独生产经营,逐步在互助合作化运动中走向了集体化,最终被纳入了人民公社体制。在人民公社体制建立前的20世纪50年代前期,农户为了生产经营、生活消费的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借贷。与20世纪30~40年代相比,现代金融体系卓有成效的建设,让农户可用的借贷渠道增多了,但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使农户失去了某些传统的借贷渠道。这一时期...
本章试图通过对传统小农经济“内卷化”及其制约的分析,指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迫切性及其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广安产业扶贫的模式和经验,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和潜在问题进行反思。
本章首先介绍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并对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文献梳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农业的发展具有外溢效应,是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只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农业相互融合、互相协同,才能实现农业的飞速发展。本章分别从规模经济和产业链角度分析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外溢效应的理论基础,然后运用Feder动态外溢效应模型对农业生产...
本文介绍了变迁中的城市基础教育,主要包括:一、基础教育的地位演变与结构特征;二、来自社会变迁的挑战;三、“宝塔” 中的农民工子女教育;四、本章小结。
实行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较快发展起来,其非农化乡村常住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推进,常住人口市民化不管在起步还是在发展程度方面都具有远郊村所不具备的优势。伴随着非农化乡村的形成与发展,他们有的完成了从乡村村民户籍到城镇居民户籍的变更,有的开始了从村民待遇向市民待遇的转换,有的实现了从乡村生活方式向城镇生活方式的转轨。回顾和梳理发达地区非农化乡村常住人口市...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