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近代中国的农村,在银行、信用合作社、合作金库等现代金融机构建立之前,农户借贷网络主要由四个渠道构成:一是私人借贷,如亲友与熟人的无息或低息借贷、私人高利贷;二是典当;三是村镇的商户;四是互助会,如各种形式的钱会。银行、信用合作社、合作金库等现代金融机构兴起后,农户新增了借贷渠道,但借款金额有限。总体而言,20世纪30~40年代,私人借贷渠道是农户借贷的主渠道...
信用风险是由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发生的风险形式。最早的民间借贷发生在亲朋好友之间,这种传统的借贷关系是建立在血缘和地缘的社会关系网络基础之上的。
1984年,中国政府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农户再度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户的融资活动日益活跃。伴随着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农户融资渠道日趋多样化。农户的借贷网络中主要有六条借贷渠道:一是传统的私人借贷渠道;二是国家银行及农村信用合作社渠道;三是钱会渠道;四是农村合作基金会;五是集体经济组织;六是新兴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机构...
从1958年到1984年,中国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农户不再是独立的生产单位,不再为生产经营融资。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经济的主要信贷资金需求方是集体经济组织,为扩大生产经营而借贷。虽然农户也是信贷资金的需求方之一,但农户几乎全是为了满足生活性需求而借贷。农户的借贷渠道更加单一,大体上看,有三个借贷渠道:一是正规金融机构如国家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但这...
从历史来看,伴随着物品交换和私有财产的逐渐产生,民间借贷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出现,并具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这在我国重要的古代典籍中均有记载和叙述。《左传》、《管子》和《史记》等著作中都有相关记录。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1984年,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还给农户,农户成为生产经营主体,为生产而借贷趋于活跃。从农户借贷用途看,非生产性的借贷需求仍是借贷需求的主体,为生产而借贷的需求明显上升。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借贷需求呈现差异性,低收入的农户用于生活性消费的借贷倾...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农村借贷、农村金融体系、信用担保制度的发展与变迁等问题。这些方面的文献浩如烟海,笔者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特征、中国农户借贷需求与信贷供给、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方向、近代以来农户借贷问题等四个方面,做了粗略的梳理,概述了学术界的主要观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劳苦大众翻身成了国家的主人。广大农户分得了土地、房屋、牲畜等生产、生活性财产,生存与生活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土地改革中获得生产资料的农户成为个体农户,在高级合作社及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之前的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阶段,农户都是生产经营主体,他们积极投入生产经营,生产性借贷需求随之提高。不过,从农户的借贷用途看,生活性借贷需求仍然...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