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目前,中三角既有核心城市武汉、长沙等市为了解决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普遍面临的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积极发展飞出型的“飞地经济”,也有南昌、宜昌等市为了使开发区壮大,发展飞入型的“飞地经济”,两者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长三角地区的苏州-滁州、江阴-靖江等地相比,中三角地区还存在差距,应学习借鉴长三角经验,加快发展“飞地经济”,打造跨区域产业对接...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全国首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打造以长江为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宣城和滁州为两翼的产业布局。横贯安徽东西800里的皖江,是连接长江中游和下游的重要渠道,是安徽崛起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皖江城市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托。安徽正举全省之力,把皖江城市带打造成为集聚产业、...
构建省会经济圈是一个开放动态的实践过程,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努力。首先是科学发展,省会经济圈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开放和延伸;其次是发挥门户作用,尤其是省会经济圈中心城市合肥的辐射与联动效应;最后是进一步推动省会经济圈的开放与联动的对策研究。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自国务院批准以来,充分发挥了承接转移和典型示范的示范的作用。示范区双核之一的合肥利用科教优势积极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另一核心芜湖也在打造省域次中心城市。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示范区必须突破行政区划实现产业分工、优势互补,加快三圈融合,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长期以来安徽与苏浙沪保持着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安徽全域纳入长三角,安徽融入长三角发展步伐加快。为了加快构建安徽全域深度融入长三角的新格局,本报告探究安徽融入长三角的历史基础和现实优势,总结安徽主动融入长三角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举措,以此提升安徽的产业实力、科创能力和区域能级以及建成“三地一区”“七个强省”,为安徽更高...
本章主要从基本情况、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布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规划、产经数据等方面对皖江城市带进行介绍分析。
本部分内容首先介绍了从安徽省的视角看泛长三角形成的客观必然性,接下来分析了安徽省城市东向发展的演变及趋势,最后通过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分析了安徽省城市群在泛长三角中的作用地位。
本报告采用熵值法、全局自然断点法、冷热点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长三角城市创新能力时空格局演化及其阶段特征,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创新能力整体上表现为增长态势,基本维度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为创新基础环境>技术创新>创新人才>产业集群>市场开放度。长三角城市创新能力排名变化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上海等6个排名靠前的城市、合肥等12个排名居中的城市以及盐城等9个排名靠后的城...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