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充分利用区位变迁所带来的各种发展机遇并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更为严峻的挑战,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就需要重塑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从这个逻辑出发,本部分首先分析了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重塑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的宏观环境,以此为基础接着分析了这片地区重塑经济地理的路径并重新构建了这片地区的发展机制,最后分析了新的发展战略下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目标...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低密度、远距离和强分割的经济地理特性决定了该地区的微观经济主体面临更为严重的金融排斥。资本的匮乏以及基本金融服务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具有自生能力的微观经济主体如低收入人群、贫困阶层和小微企业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微观经济主体作为源动力的地区内生发展内涵,迫切需要通过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来提升微观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可得性...
作为经济发展与地区收敛的关键要素之一,人力资本不但对促进经济增长、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是任何一个地区重塑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的关键。正是由于人力资本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本部分将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缺口与结构失衡对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制约及其突破的路径选择等。
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倾向于集中到地理中心的附近,集聚与区位会产生收益。分布于我国西南沿边地区的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远离国内区域经济中心,边界与处于边缘的空间结构制约着这一地区的企业集聚与产业发展。而扩大沿边开放,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改变着滇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区位特征,实现这一地区的区位再造是桥头堡战略实施和建设沿边开发开放实验区的必由之路。重组与...
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山水相连,拥有4060公里的国界线,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1/5。由于边界往往意味着双边或多边相邻区域(国家)的劳动成本、资源禀赋、要素流动、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多重差异,这种跨国界的毗邻不但使得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而且使得这片地区的发展具有深深的空间地理特征。鉴于沿边开放战略对我国沿边地区的空...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这是消除我国贫困现象、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重要保障,是提升我国民族地区发展水平、巩固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途径。自1986年国家有组织地开展扶贫开发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政策一直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成为我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新中国的历史,就是党和国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摆脱贫困、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生活的历史。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矢志不渝地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不断健全扶贫开发制度保障,不断探索适合贫困地区实际的扶贫开发模式,不断推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改善其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其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