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关于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最早是由马克思提出的。他认为,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而生产方式是生活方式的另一个表现,生活方式影响生产方式并反作用于生产方式。因此生活方式是用来界定其他社会现象、区别不同阶级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后来韦伯和凡勃伦在马克思定义的基础上,把生活方式引进社会学视野进行研究,并逐渐将生活方...
川西北牧民定居在过去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定居点的规模化修建及其配套设施的跟进,从景观上、社会面貌上改变了川西北农牧区原貌,展示了政府强大的社会治理能力和经济爆发力。二是农牧民,尤其是游牧民生产生活状态得到了重大改变,很大程度上结束了他们对传统生产生活的依赖,实现了文明成果的共创共享。三是通过配套的民生工程,使广大牧...
始于2008年的四川藏区牧民定居工程在全国游牧民定居的进程中,算是一个重头戏,其特点是规模大、进展快。这个工程大致经历了设计、建设和验收三个阶段。设计阶段主要是四川地方政府审定总体规划,按照“政府主导、牧民主体、社会支援”的思路,“规划先行,强化科学推进”,组织内地12个对口支援市的规划设计力量,负责对牧民定居点进行规划设计。指导思想是“靠近公路边、靠近场镇...
近30年来,干旱对草原牧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人们往往将其归结为气候变化,然而气候变化是在过去200多年中逐渐发生的。从20世纪80年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解体以后,草原牧区的制度安排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气候变化对草原牧区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与制度安排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以内蒙古一个社区的草原利用与管理制度变迁为线索,探讨牧民定...
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草原经历了灾害多发的10年,连续多年的干旱、沙尘暴、雪灾和冻灾等都普遍发生在草原牧区。虽然干旱区年平均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称为干旱区,在200~500毫米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研究者一般将这两类地区统称为干旱区(dry land)。干旱区水资源的稀缺和不可靠性导致人畜用水和植物生产用水都具有极强的变化性(Anderson et ...
本文是笔者在锡林浩特附近一个嘎查所做的调查的报告。在这项研究中笔者发现,与许多流行的看法不同,这个嘎查的定居发生在1970年代末期牲畜数量最少而非最多的时候;1990年代以后,嘎查的人口在逐渐外迁,留在本嘎查内的人口在减少,但是牲畜数量并没有因此减少。承包可以使草原落实到户,但是落实到户以后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自然排除外来人口对草原的破坏。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
从研究的主题、 内容、 主要人物和代表性成果等方面梳理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学者对游牧业的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 指出这些学术研究对于人们了解游牧经济、 理解游牧社会, 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