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生存质量水平较低,与国际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中环境领域的生存质量得分最低,其次是心理领域,应引起注意。环境领域指标有:社会安全保障、住房环境、经济来源、医疗服务与社会保障的获取途径与质量、获取新信息知识技能的机会、休闲娱乐活动的参与机会与参与程度、环境条件以及交通条件。心理领域的指标有: 积极感受、思想、学习、记忆和注...
社会分配和社会保障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其进行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研究尤为必要。我将按这一方向主要探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发展中的三次收入分配问题,二是三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三是生存公平和劳动公平的应用价值问题。
本文基于对效率和公平含义的界定和实现条件的分析,梳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相关论述,结合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之后的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变化,对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展开讨论。
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村贫困问题是中国贫困研究的主题。城市由于各项制度的保障,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结构性贫困,充其量只有一些由于个人原因而陷入贫困的,没有收入来源、没有工作能力和家庭支持的“三无”人员(Guan,2003:78)。随着城市改革的推进,因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而诱发的贫困正在改变着城市贫困的构成。由于个人原因...
灾害救助的基本政策目标是满足灾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存、安全、社会交往、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由低到高的需要层次(Maslow,1970)。由此,从满足灾民需要的角度看,随着灾害救助水平的提高,灾害救助政策的焦点必然从关注灾民的生存和安全向社会交往和自我尊重转移,相应的,评估灾害救助政策的重点也必然从客观的生活条件转向灾民的主观感受。因此...
甘肃特困人群生存的自然环境脆弱,但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政府扶贫力度逐年加大,普惠型社会保障政策贯彻实施,特困人群的收入来源多样化,但低保收入仍然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特困人群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在收入提高的同时,特困人群的欠债规模也有所扩大,结婚、盖房成了其致贫新的因素。特困人群的社会支持高于非贫困人群,生存负担,尤其是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重于...
医疗保障是涉及每个公民切身利益的制度。本文分析了东北三省医疗保障及医疗资源分布现状,讨论了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问题,研究了促进东北三省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本章第一节聚焦中国大龄未婚男性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况,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全面描绘其生存态势和死亡规律,深入揭示其弱势性本质特征,并从城乡和教育角度探索除婚姻外的政策切入点和着力点。此外,系统总结大龄未婚男性弱势性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第二节着眼于大龄未婚男性的家庭生命周期,采用生命表技术和概率分析,对大龄未婚男性家庭生命周期进行初步探究,揭示大龄未婚...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